[发明专利]一种木材打孔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26527.2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9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屈安杰 |
主分类号: | B27C3/02 | 分类号: | B27C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材 打孔 装置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材打孔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加工台,所述加工台的上端设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与安装环,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加工台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转动安装在加工台的上端;本发明通过夹持机构的设置使用,为圆柱型木材的夹持固定提供了便利,从而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进而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本发明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再配合驱动齿轮与驱动齿块的使用,为圆柱型木材的转动调节提供了便利,从而便于对圆柱型木材进行多方位打孔,本发明在电动伸缩杆的驱动下,为支撑板位置的上下调节提供了便利,从而实现了对圆柱型木材的支撑加固,进而确保了打孔作业的正常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木材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木材打孔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木材加工,以木材为原料,主要用机械或化学方法进行的加工,其产品仍保持木材的基本特性。在森林工业中,木材加工业和林产化学加工同为森林采伐运输的后续工业,是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部门。木材是能够次级生长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薄壁射线。木材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
当前木材加工所使用的打孔装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现有打孔装置大多并未设置圆柱型木材固定专用的夹持机构,从而导致使用者在对圆柱型木材固定打孔时存在诸多不便,进而降低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此外,现有打孔装置还存在不便于调节圆柱型木材转动角度的缺陷,当需要对圆柱型木材进行多方位打孔时,使用者需将夹持机构取下才能够转动圆柱型木材进行调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木材打孔装置及其操作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材打孔装置及其操作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木材打孔装置,包括加工台,所述加工台的上端设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与安装环,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加工台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转动安装在加工台的上端,所述转动杆上固定套设有镜像分布的驱动齿轮,所述安装环设置有两组,且成对称结构,两组所述安装环均固定安装在加工台的上端,所述安装环的内侧转动安装有转动圆盘,所述转动圆盘的中部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转动圆盘的外表面开设有环形安装槽,所述环形安装槽内固定安装有阵列分布的驱动齿块,所述驱动齿轮能够贯穿安装环并与驱动齿块相啮合,两组所述转动圆盘的相对侧设有镜像分布的夹持机构;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转环,所述第一转环转动安装在转动圆盘上,所述第一转环的一侧一体成型有阵列分布的连接柱,三组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转环,所述第一转环与第二转环之间转动安装有阵列分布的第一回型框,且第一回型框与连接柱呈交错分布,所述第一回型框的内侧滑动插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转动圆盘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固定盘,所述第一转环上一体成型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一驱动块,所述转动圆盘上转动安装有与第一驱动块配合使用的第二驱动块,所述第二驱动块上转动安装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螺纹插设在第一驱动块上,所述加工台的上表面设有支撑机构,且支撑机构固定安装在两组安装环的中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二回型框,所述第二回型框固定安装在加工台上,所述第二回型框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能够与第二回型框的上端相贴合,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开设有支撑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的外侧下端固定安装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为下端外径尺寸大于上端外径尺寸的倾斜式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环上贯穿开设有与驱动齿轮配合使用的通槽,所述驱动齿轮活动卡设在通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屈安杰,未经屈安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65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