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24194.X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5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查俊伟;董晓迪;郑明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J3/24;C08G73/10;C08L7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介电 聚酰亚胺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微电子技术领域。所述聚酰亚胺薄膜采用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为单体,以三(4‑氨基苯基)胺(TPA)为交联剂,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成5~15微米的薄膜,薄膜的介电常数为1.76~2.80。聚合过程中涉及的氨基总量与酸酐基总量的摩尔比为1∶1,其中三(4‑氨基苯基)胺中的氨基数在总的氨基数中所占的摩尔百分数为0.1~20.0%。该薄膜具有介电常数低、热力学性能稳定、加工性能良好的特点,在柔性电路板、微电子封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尤指一种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超大规模电路及微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得电子、电器设备愈加集成化、小型化。同时,也带来了信号传输延迟、串扰、损耗增加,金属层间互联电阻-电容增大等问题,逐渐成为限制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对目前传统的层间电介质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
聚酰亚胺作为一种以酰亚胺环为结构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具有高达400℃以上的耐受温度,并因其优良的机械性能、耐腐蚀、耐辐射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然而,传统聚酰亚胺的介电常数较高(k=3.0-3.4),已无法满足当下所需电介质材料的要求(k<2.8)。因此,研发新型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对提高集成电路性能,促进微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低介电交联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能够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产品具有如下特点:制备方法简单、易推广、实用性强,可以使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性能大大降低,并且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及机械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所述聚酰亚胺为交联聚酰亚胺,聚合所用单体为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交联剂为三(4-氨基苯基)胺(TPA)。
在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薄膜中,所述聚合过程中涉及的氨基总量与酸酐基总量的摩尔比为1∶1,其中三(4-氨基苯基)胺中的氨基数在总的氨基数中所占的摩尔百分数为0.1~20.0%
在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薄膜中,所述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为5~15μm。
在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薄膜中,所述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常数为1.76~2.80。
在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薄膜中,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质量浓度为10~20%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三(4-氨基苯基)胺,搅拌得到含有交联结构的聚酰胺酸溶液,将聚酰胺酸溶液均匀流延到玻璃板上,置于真空干燥箱中除气泡并干燥。
(2)将步骤(1)将干燥后的玻璃板置于鼓风干燥箱中进行程序升温热处理,以实现酰胺化。
(3)待步骤(2)的玻璃板冷却至室温后,放入水中剥膜,然后将薄膜进行真空干燥,得到交联聚酰亚胺薄膜。
优选地,步骤(1)所述聚酰胺酸溶液是通过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在极性溶剂中原位聚合得到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极性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的一种。
进一步优选地,原位聚合的条件为N2氛中于室温下搅拌3~8h。
优选地,步骤(1)所述除气泡时间为3~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41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