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分散羧基胶体碳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纸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20032.9 | 申请日: | 2020-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0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毛翔;王怀记;何振宇;梁高道;张德军;康静茹;杨宝凤;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纳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G01N33/532;G01N33/543;G01N33/558;G01N33/569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徐瑛 |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羧基 胶体 制备 方法 及其 新型 冠状病毒 抗体 检测 试纸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分散羧基胶体碳的制备方法,先制备炭黑悬浮液,然后用氧化剂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冷凝回流反应,再进行若干次离心分离出羧基胶体碳沉淀,烘干后制备成羧基胶体碳粉末成品。这种羧基胶体碳粉末表面含氧极性基团多,在基质中的分散性和可标记性好,粒径均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非常适合免疫层析使用。本发明还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纸,在试纸的结合垫上包被有胶体碳‑新型冠状病毒重组抗原复合物和胶体碳‑鸡IgY抗体复合物。这种检测试纸的准确度更高,检测限更低,对新型冠状病毒抗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单分散羧基胶体碳的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胶体碳为载体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纸。
背景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的正式分类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人首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病毒进行免疫防御,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一般1-2周出现IgM抗体,约4周左右产生IgG抗体。新冠病毒IgM/IgG抗体试剂的使用,为临床提供了血清学的证据,可与核酸检测方法联合使用,从而为新冠病毒的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抗体检测卡还可助力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苗的开发,用于检测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体的情况及疫苗的效果;还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中接触过相应的新型病毒的个体数量,帮助国家对判断和控制整体疫情情势。
生碳黑是一种无定形碳,作为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色浆、涂料、印染等领域。炭黑由于表面含氧量较低,因此亲水性不够强,在水中分散性受限,不能直接作为载体材料应用于新冠病毒的检测试纸条,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后。
现有技术中,技术文献《水热法制备单分散羧基化胶体碳纳米颗粒》(林祥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7),16-18、31)中公开了胶体碳纳米颗粒表面的羟基、羧基能增加纳米颗粒吸附能力,但不经过后修饰的胶体碳的空隙结构和功能化有限,其表面富含的羟基和羰基有助于表面后修饰;提到在300℃空气中氧化的方法能提升胶体碳表面的羧基含量,但能搞成本较高,羧基含量不高,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不够好。该技术文献提供的方法是用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钠溶于水中超声分散,再转移到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再放入反应釜中160℃反应4h,取出棕色或黑色溶液离心去除上清,剩余产物70℃烘干后即得成品。这种方法制备的单分散羧基化胶体碳纳米颗粒单分散性良好,纳米颗粒表面的羧基含量达到7.2mmol/g,生物相容性好,但是还不能作为新冠病毒检测的试纸条的原料。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单分散羧基胶体碳的制备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单分散羧基胶体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超声处理:取炭黑和超纯水按重量比1:30混合后,设定500-1500W的功率超声处理10-60min,得到炭黑悬浮液;
S2、氧化反应:将氧化剂溶液滴加至所述炭黑悬浮液中搅拌均匀,冷凝回流反应;
S3、离心:将步骤S2所得溶液进行若干次离心,初次离心的参数为3000rpm离心5min;
除最后一次离心以外的每次离心后均去除上清液,取下层沉淀加入步骤S1等体积的超纯水,设定500-1500W的功率超声处理10-60min;直至最后一次离心后上清液的pH值在6-7之间为止;最后一次离心后去除上清液,取下层沉淀待用;
S4、烘干:取步骤S3所得下层沉淀于60℃烘干,即得到羧基胶体碳的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纳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纳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00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冠病毒S蛋白RBD区域的特异性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婴儿背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