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冷藏箱的涡流管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16865.8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1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谢晶;许启军;王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9/00 | 分类号: | F25B9/00;F25B9/04;F25B9/10;F25B40/02;F25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冷藏箱 涡流 co base sub | ||
1.用于冷藏箱的涡流管CO2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制冷系统采用涡流管代替电子膨胀阀,减少系统节流损失,提高系统制冷效率;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单机双级CO2压缩机低压段(1),单机双级CO2压缩机高压段(2),油分离器(3),气体冷却器(4),电子膨胀阀(5),中间冷却器(6),过冷器(7),第一涡流管(8),蒸发器(9),气液分离器(10),差压调节阀(11),气冷器压力调节阀(12),流量计(13),电动阀(14),电磁阀(15),单向阀(16),中间冷却器压力调节阀(17),流量计(18),过冷器入口电磁阀(19),过冷器出口电磁阀(20),蒸发压力调节阀(21),蒸发器出口单向阀(22),吸气压力调节阀(23),单机双级压缩机(低压级侧)油位电磁阀(24),单机双级压缩机(高压级侧)油位电磁阀(25),涡流管进气口流量计(26),涡流管进气口压力调节阀(27),第二涡流管进气喷嘴(28),第二涡流管热端出口(29),过冷器出口单向阀(30),气液分离器入口电磁阀(31),换热器出口单向阀(32),第一涡流管进气喷嘴(33),第一涡流管冷端出口(34),第一涡流管热端出口(35),第二涡流管冷端出口(36),第一涡流管入口压力调节阀(37),第二涡流管(38),换热器(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冷藏箱的涡流管CO2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涡流管(8),第二涡流管(38)包括涡流管喷嘴入口(40),涡流室(41),涡流管冷端(42),冷端调节阀(43),涡流管喷嘴(44),涡流管喷嘴流道线(45),涡流管热端管(46),涡流管热端调节阀(47),固定长螺母(48),轴套(49),热端管消音器(50),涡流管冷端出口(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藏箱的涡流管CO2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冷藏箱的涡流管CO2双级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单机双级CO2压缩机低压段(1),单机双级CO2压缩机高压段(2),单机双级压缩机的高压段排气口(2)与气冷器(4)相连,并在单机双级压缩机的高压段排气口(2)侧边安装油分离器(3);在气冷器(4)排出的制冷剂分成了两路,一路制冷剂在中间冷却器(6)进行冷却,另一路制冷剂经过电子膨胀阀(5)进行节流降压,经过单向阀(16)进入中间冷却器进行蒸发吸热,冷却主路制冷剂;在中间冷却器(6)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冷却器压力调节阀(17),进入过冷器(7)进行二次过冷;过冷后的制冷剂经过过冷器电磁阀(20),第一涡流管入口压力调节阀(37)进入第一涡流管进行节流降压,然后通过第一涡流管冷端出口(34)进入蒸发器(9)进行蒸发吸热,出口连接蒸发器压力调节阀(21),进入气液分离器(10),与压缩机低压端(1)吸入,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藏箱的涡流管CO2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二涡流管(38),其功能在于冷却在中间冷却器(6)排出的制冷剂,实现制冷系统的二次过冷;在中间冷却器(6)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过电磁阀(15),涡流管进口压力调节阀(27)进入第二涡流管,冷端出口(36)与中间冷却(7)进行连接,涡流管热端出口(29)与换热器5进行连接,冷却后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器(10),到达压缩机的低压段(1),完成二次过冷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藏箱的涡流管CO2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涡流管(8),第二涡流管(38)喷嘴的流道数为3时,涡流管具有最佳制冷效应(入口温度与冷端出口温度之间的差异),最大制冷效应为21.86 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686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