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丁苯酞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95216.4 | 申请日: | 202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72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李争宁;白瑞;李泉城;韩永康;姜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07/88 | 分类号: | C07D307/88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祝诗洋 |
地址: | 116622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丁苯酞的方法。通过对邻戊酰基苯甲酸酯的还原/内酯化串联反应实现丁苯酞的合成。以铜盐、硅烷、膦配体在有机溶剂形成CuH还原剂,在0‑40℃下对邻戊酰基苯甲酸酯的酮羰基进行选择性还原,接着在反应条件下自发地进行内酯化反应,产生丁苯酞。其中铜盐、膦配体、硅烷、邻戊酰基苯甲酸酯的摩尔比为0.02‑0.08:0.02‑0.08:2‑5:1。该方法无需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本发明也未用到镉试剂这类毒性较大试剂,对环境友好;该方法使用的催化量的CuH催化剂、具有产率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合成丁苯酞的方法。
背景技术
正丁基苯酞(n-butylphthalide,NBP)简称丁苯酞,俗称芹菜甲素,是芹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丁苯酞具有很强的抗惊厥、抗气喘、增加血流量等多种药理活性,是我国第三个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全球第一个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为主要适应症的全新化学药物。
现有技术中丁苯酞制备方法一直存在收率低、试剂毒性较大等问题,1990 年,李绍白等人1在300℃下,以邻苯二甲酸酐和正戊酸酐作为原料,在无水乙酸钠的存在下,回流反应4h,得到中间体3-丁烯基苯酞,产率为25%。随后利用Pd/C 作为催化剂,H2作为还原剂将3-丁烯基苯酞还原得丁苯酞,产率为95%。该反应涉及高温,总产率低。
杨华等人2在2007年使用溴代烷与镁反应得到烷基溴化镁,接着再与无水 CdCl2制备有机镉试剂,加入邻苯二甲酸酐,得到3-羟基-3-烷基-1(3H)-异苯并呋喃酮,将其经NaBH4还原制得丁苯酞,收率42.7%。该反应收率不高,而且使用毒性较大的有机镉试剂。
王之建等人3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通过与正丁基溴化镁格氏试剂加成得到邻戊酰基苯甲酸中间体,后者经硼氢化钠在碱性介质中对邻戊酰基苯甲酸酮的还原,再经单独的在酸性介质中的内酯化反应,制得丁苯酞,再减压蒸馏得到产品,产率为52-55%。该方法使用的原料易得、收率较高,但是操作繁琐。
发明内容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丁苯酞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对邻戊酰基苯甲酸酯的还原/内酯化串联反应实现丁苯酞的合成,不需要文献中的单独进行内酯化反应。以铜盐、硅烷、膦配体在有机溶剂形成CuH还原剂,在 0-40℃下对邻戊酰基苯甲酸酯的酮羰基进行选择性还原,接着在反应条件下自发地进行内酯化反应,产生丁苯酞。其中铜盐、膦配体、硅烷、邻戊酰基苯甲酸酯的摩尔比为0.02-0.08:0.02-0.08:2-5:1。该方法无需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本发明也未用到镉试剂这类毒性较大试剂,对环境友好;该方法使用的催化量的CuH催化剂、具有产率高等优点。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合成丁苯酞的工艺方法,其合成路线是:
以式Ⅰ化合物为底物,在氮气氛围中,0-40℃下与铜盐、硅烷、膦配体在有机溶剂中即可合成式Ⅱ化合物。
其中,R1为H或者C1-C10的直链或者支链的烷基、环戊烷基、环己基。
进一步的,所述膦配体为PPh3、Xantphos、DPEphos、DPBen、DPPP、DPPE、 P(Ph)R22。其中,R2为C1-C6的直链或者支链烷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大学,未经大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52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