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抗震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91695.2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9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樊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6;C04B111/20 |
代理公司: | 温州青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90 | 代理人: | 钱磊 |
地址: | 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再生 骨料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抗震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在废旧混凝土碎料的孔隙中原位生成了铜、氧化铜、碳酸钙等物质,降低了废旧混凝土骨料孔隙率和吸水率,以此来提升混凝土浆料的密实程度和抗压强度,继而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抗渗性能和抗震性能;本发明在废旧混凝土碎料上还修饰了PEDOT、硅烷偶联剂,通过PEDOT、硅烷偶联剂分子长链能够与聚苯乙烯、聚氨酯分子链发生纠缠,进一步改善混凝土材料的抗震性,降低混凝土材料的脆性,减少混凝土材料断裂的风险;本发明中使用的原材料简单易得,反应条件温和,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抗震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中国每年都会拆除很多废旧的建筑物,废旧建筑物拆除完成后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下很多的建筑垃圾,包括废混凝土块、砖渣、金属、沥青混凝土块、各种包装材料等,其中混凝土和砂浆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35-45%;大部分的建筑垃圾都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很多建筑垃圾都直接被运送至郊外和城市周边的空旷场地露天堆放或者简单填埋;这种处理办法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对周围的土壤环境成影响。在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如此处理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节源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将废弃混凝土直接进行简单的破碎和筛分得到的再生骨料,由于其中含有的水泥砂浆比例较大,且在破碎筛分过程中再生骨料之间的相互冲击会在再生骨料内部产生大量的微裂纹,使得再生骨料具有孔隙率较高,吸水率较大、堆积密度小,压碎指标高的问题;再生骨料在不经过其他特殊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加入到混凝土砂浆中,制得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水量较大、硬化后强度较低,抗渗性较差,限制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发展。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减轻土地压力和自然资源压力,提高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性能,制备出抗震性能好,密实度高,抗渗性能强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抗震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一种高抗震再生骨料混凝土,所述各原料组分如下:以重量份计,矿粉80-120份、水泥150-250份、羧酸减水剂10-30份、水200-300份、添加剂130-160份。
进一步的,所述添加剂包括各原料组分如下:以重量份计,废旧混凝土碎料100-200份、芳烃油20-30份、壳聚糖40-60份、异丙醇30-40份、五水硫酸铜20-30份、乳酸钙20-30份、EDOT 25-35份、苯乙烯50-60份、硅烷偶联剂10-20份、氢氧化钠50-70份、环氧氯丙烷60-70份、柠檬酸钠30-50份、聚氨酯树脂80-100份。进一步的,所述硅烷偶联剂为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进一步的,所述废旧混凝土碎料是通过将废弃混凝土砌块进行锤击过筛得到;所述废旧混凝土碎料的块径为1-60mm。
一种高抗震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材料预处理:
A.将废弃混凝土砌块进行锤击,过筛得到废旧混凝土碎料;
B.向废旧混凝土碎料中喷洒芳烃油,得物料A;
C.将物料A置于球磨机中,真空干燥得预备料;
S2.将壳聚糖置于乙酸溶液中搅拌溶解,加入异丙醇得溶液A;将五水硫酸铜、乳酸钙、EDOT(3,4-乙烯二氧噻吩)、苯乙烯、硅烷偶联剂混合得到溶液B;
S4.将预备料置于丙酮、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搅拌分散,滴加环氧氯丙烷,搅拌后加入溶液A,继续搅拌,抽滤洗涤干燥得再生骨料;
S5.将再生骨料加入到溶液B中搅拌分散,加入柠檬酸钠,混合均匀,反应过程中持续搅拌得物料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16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