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压力平衡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88510.2 | 申请日: | 2020-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7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邵伏永;张芮;王冬兰;贾晋伟;王娜;马同玲;朱青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02C7/06 | 分类号: | F02C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廖辉;仇蕾安 |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涡轮 发动机 润滑 系统 压力 平衡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压力平衡机构,包括:旁通、压力平衡管和插头;其中,旁通沿其中一个出口的轴向扩张有泄压孔,插头沿其轴向设有节流孔;所述压力平衡管一端与旁通设有泄压孔的一端相连,进油管Ⅲ在其与油滤相连的一端截断后通过旁通的另两个出口连通,压力平衡管另一端通过插头与滑油箱连通;在发动机停车时,压力平衡管能够将滑油箱中的气体引出,并通过进油管Ⅲ及泄压孔将气体排入前轴承腔,以此平衡滑油箱和轴承腔之间的压力;在发动机工作时,节流孔能够将通过压力平衡管进入滑油箱的滑油进行节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平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压力平衡机构。
背景技术
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多采用闭式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由增压泵3驱动滑油箱2内滑油经进油管路输入轴承腔和传动系统,为轴承腔和传动系统供应润滑并对轴承腔和传动系统进行冷却,最后在回油泵4的作用下经回油管路返回滑油箱2内,如此循环工作。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中轴承腔必须设计通气,通过尾椎7连通大气,发动机停车瞬间,滑油箱2内有余压,其内滑油在余压作用下向压力较低的轴承腔内流动,由于发动机停车后回油管路的阀门关闭,滑油便从尾椎7通风结构持续泄漏外部,直至滑油箱2内压力Pob下降至设定高度后停止,这就造成了大量滑油损耗,影响发动机润滑效果,将导致轴承和传动件的工作寿命下降,严重时将出现发动机损坏等故障,为了解决以上所述问题,传统方法为在增压泵3至油滤1管路间增加设计单向阀,为保证发动机润滑系统正常启动工作,还需在单向阀附近设计放气管用于排除启动前管路中留存的空气,由于单向阀、放气管具有一定的工作可靠度限制和成本制约,此种传统方法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总成本,不适于弹用涡轮发动机的发展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压力平衡机构,能够在发动机停止工作后,快速释放滑油箱2内余压,平衡滑油箱2和轴承腔之间的压力,解决滑油持续流入轴承腔并向外部泄漏的问题,且不影响发动机工作时滑油箱2内的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压力平衡机构,包括:旁通、压力平衡管和插头;其中,旁通沿其中一个出口的轴向扩张有泄压孔,插头沿其轴向设有节流孔;
所述压力平衡管一端与旁通设有泄压孔的一端相连,进油管Ⅲ在其与油滤相连的一端截断后通过旁通的另两个出口连通,压力平衡管另一端通过插头与滑油箱连通;
在发动机停车时,压力平衡管能够将滑油箱中的气体引出,并通过进油管Ⅲ及泄压孔将气体排入前轴承腔,以此平衡滑油箱和轴承腔之间的压力;
在发动机工作时,节流孔能够将通过压力平衡管进入滑油箱的滑油进行节流。
优选地,所述压力平衡管的通径为φ2mm。
优选地,所述节流孔的孔径为φ0.3mm。
优选地,所述泄压孔的孔径为φ2mm。
优选地,所述泄压孔位于进油管Ⅲ的最高点。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压力平衡机构成本低、结构简洁,经多次试验验证,当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未设置本发明中的压力平衡机构时,发动机停车后滑油泄漏量约15ml,泄漏持续时间5min;当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设置本发明中的压力平衡机构时,发动机停车后滑油泄漏量小于1ml,泄漏持续时间约1min;由此可见本发明中的压力平衡机构能够使滑油泄漏量和泄漏时间大幅减小,同时,采用压力平衡机构后,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滑油泄漏量对其几乎无影响,且增加了压力平衡机构后不影响润滑系统相应管路中滑油流动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设置有本发明的压力平衡机构的燃气涡轮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85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