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异佛尔酮制备3,5-二甲基苯酚的非均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84541.0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71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胡凯华;刘振峰;余炎冰;王加琦;丛鑫;牟通;黎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01J35/10;B01J37/10;B01J37/08;C07C37/07;C07C37/50;C07C39/07;C01B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异佛尔酮 制备 甲基 苯酚 均相 催化剂 及其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异佛尔酮制备3,5‑二甲基苯酚的非均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非均相催化剂为Co‑Ni‑NiO‑Co3O4/CN复合材料,使用前不需要进行还原活化,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且易于分离回收。采用本发明催化剂,以异佛尔酮为原料,催化芳构化一步制备3,5-二甲基苯酚,不但能够克服均相催化剂存在的分离困难、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并且能够抑制积碳的生成,避免催化剂因积碳、结焦而失活,以及因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碳粉累积堵塞反应器造成的被动停车,保证操作的连续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领域,涉及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由异佛尔酮和该非均相催化剂制备3,5-二甲基苯酚的方法。
背景技术
3,5-二甲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以及有机合成中间体,此外还具有防霉、抗菌作用,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合成3,5-二甲基苯酚的方法主要有:间二甲苯磺化碱熔法、苯酚烷基化法、丙酮气相合成法、3,5-二甲基-2-环己烯酮脱氢法、异佛尔酮(IP)芳构化法等,其中异佛尔酮(IP)芳构化法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专利US4086282公开的方法中,使用被卤素原子取代的脂肪烃或芳香烃如碘甲烷的均相催化剂,3,5-二甲基苯酚收率可达95%,但该方法存在催化剂与反应产物分离困难、催化剂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专利CN106492818A采用载体负载Ni、NiO、Cr2O3和Co3O4的非均相催化剂制备3,5-二甲基苯酚,但该催化剂需要与均相催化剂如碘甲烷协同使用,仍存在均相催化剂的分离问题,且长时间运行后的积炭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专利US4453025A中公开了非均相催化剂氧化铝负载的稀土金属氧化物(钕镨混合氧化物)催化下的异佛尔酮芳构化反应,异佛尔酮的转化率可以达到100%,但3,5-二甲基苯酚的收率仅为85%,且稀土金属价格较贵,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专利US4533769选择了MgCO3、Mg(OH)2和Mn(OH)2混合物的煅烧产物作为催化剂,可以提高3,5-二甲基苯酚的选择性,但也仅有91.4%。
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低成本、易操作的催化剂对于异佛尔酮催化制备3,5-二甲基苯酚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异佛尔酮制备3,5-二甲基苯酚的非均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非均相催化剂为Co-Ni-NiO-Co3O4/CN复合材料,使用前不需要进行还原活化,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且易分离回收。
本发明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非均相催化剂Co-Ni-NiO-Co3O4/CN催化异佛尔酮制备3,5-二甲基苯酚的方法,不但能够克服均相催化剂存在的分离困难、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并且能够抑制积碳的生成,避免催化剂因积碳、结焦而失活,以及因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碳粉累积堵塞反应器造成的被动停车,保证操作的连续性。
本发明以异佛尔酮为原料,催化芳构化一步制备3,5-二甲基苯酚,该反应主要有两个过程组成,一是脱氢反应,二为芳构化过程。对于脱氢反应,可以选择具有碱中心的催化剂;对于芳构化反应既可以选择具有酸中心的催化剂,也可以选择具有碱中心的催化剂,但是当催化剂上酸量过多时,会造成异佛尔酮分解;且异佛尔酮芳构化副产物甲烷在芳构化催化剂的存在下,很容易生成积碳。本发明所述Co-Ni-NiO-Co3O4/CN非均相催化剂具有酸碱双催化活性中心,且酸活性中心含量较低,具备防积碳效果,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在高温下不易坍塌,回收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4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