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热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气溶胶发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83406.4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1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杜昊;胡练球;汪泉;张宁;李青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3/00 | 分类号: | B01J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2 | 代理人: | 赵胜宝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热 组件 及其 组装 方法 气溶胶 发生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气溶胶发生装置,该发热组件包括基座和发热体,基座内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其两端的腔体;发热体为通电整体发热结构,发热体的下端从基座的一端延伸进入腔体且不超过基座的另一端,发热体位于腔体内的部分连接有引脚,并通过填充进腔体内的绝缘物质实现与基座固定。本发明由于发热体与引脚连接的部分被绝缘物质包裹固定,使发热体通过耐高温的绝缘物质与基座固定连接,即可避免了引脚从发热体上脱落的问题,加强了发热体与引脚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发热组件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发热组件安装时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溶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可释放气溶胶类产品,其产生气溶胶的温度从800℃降低至400℃左右,同时气溶胶中的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明显下降,顺应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
目前市场主流加热不燃烧装置的热源主要是通过在片式或针式陶瓷基体上印刷金、银、铂、镍等金属浆料,经烧结后形成一定阻值的金属导电轨迹,通电后导电轨迹产生热量传递到整个基体上,从而实现对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以产生供使用者吸食的气溶胶。
如图1所示,现有采用基体上印刷导电轨迹的发热体通常是穿设固定在一个基座上,穿出基体上端的部分印刷导电轨迹,且越靠近上端的位置发热量越大,穿出基体下端的部分通过连接引脚从而与装置的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但是这样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发热体的发热温度均匀性较难保证,会造成释放的气溶胶一致性差,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其次,由于发热体的下端是从基座穿出后再固定引脚的,其引脚容易从发热体上脱落而导致装置发生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影响装置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气溶胶发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组件,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内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其两端的腔体;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通电整体发热结构,所述发热体的下端从所述基座的一端延伸进入所述腔体且不超过所述基座的另一端,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腔体内的部分连接有引脚,并通过填充进所述腔体内的绝缘物质实现与所述基座固定。
优选地,所述绝缘物质为热固性聚合物、环氧树脂、硅树脂或玻璃胶。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整体由导电陶瓷材料制成或由多层导电层和多层绝缘层间隔叠设并一体烧结成型。
优选地,所述腔体包括上小下大且相互连通的上收容腔和下收容腔,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腔体内的部分形成有由所述上收容腔限定其收容于所述下收容腔内的连接部,所述引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上收容腔和下收容腔内均填充有所述绝缘物质。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包括主体和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主体和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凸起止挡于所述上收容腔和下收容腔之间所形成的台阶。
优选地,所述上收容腔的形状与所述主体的形状匹配,所述下收容腔为可容纳所述凸起和所述连接部的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设有贯通其正面和背面的贯通槽,且所述贯通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发热体的下端,另一端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上端,所述发热体的下端在位于所述贯通槽的两侧分别形成所述连接部,且两个所述连接部上所连接的所述引脚极性相反。
优选地,所述贯通槽内填充有绝缘物质,且所述贯通槽内填充的绝缘物质和所述腔体内填充的绝缘物质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引脚通过穿设于所述连接孔挂接在所述发热体上,并通过银浆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连接缺口,所述引脚缠绕在所述连接缺口上并通过银浆焊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34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