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失控检测及处理方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80148.4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0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魏学哲;陈思琦;戴海峰;张广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52 | 分类号: | H01M10/52;H01M10/42;G01R31/39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丁云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锂离子 动力 电池组 失控 检测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失控检测及处理方法、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进行气压检测判断,若气压超标则执行步骤S2,否则重复步骤S1;S2、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进行温度检测判断,若温度超标则判定发生热失控风险,执行步骤S3,否则返回步骤S1;S3、对锂离子动力电池中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抽气处理;S4、对所抽出的可燃气在进行催化、吸收,并排出车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检测标准贴合实际热失控特征、有效降低热失控事故触发几率,具有检测时间短、准确率高、处理速度快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失控检测及处理方法、系统。
背景技术
锂离子动力电池因其高比能量、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交通运输、电子产品中已获得广泛认可和量产利用。然而,随着市场和用户对续航里程和电池箱重量体积及相应功耗持续提出更高的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比能量不断提高。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连接成组大大增加了热失控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需求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热安全检测与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电池内部反应会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泄露会与反应产生的氧气及外部空气接触,在高温下剧烈燃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而所处环境若是密闭空间或周围有其他车辆更是有被波及燃烧的可能。
目前,对热失控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水枪喷射灭火法,二是填砂绝氧灭火方法。
对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失控的监测、报警,大多依靠锂离子动力电池自身所设计的泄压阀,目前没有较好的可推广的方法。
事实上,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过程内部反应会产生大量可燃气和氧气,在热失控高温条件下会快速达到燃烧反应条件,即便隔绝外部氧气也会有一定燃烧产生,而电池单体着火更是会引发周围电池的燃烧,极难熄灭。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显示,纯电动汽车自燃的灭火过程中所需消防用水是传统汽车5-7倍,耗时更是传统燃油车的8-10倍。
对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现有方法大多依靠锂离子动力电池自身所设计的泄压阀。但锂离子动力电池内部压力会受充电过程鼓包、电池自身老化等因素干扰,并不能用于准确判断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发生。因此,如何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进行准确检测并进行快速处理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失控检测及处理方法、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失控检测及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进行气压检测判断,若气压超标则执行步骤S2,否则重复步骤S1;
S2、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进行温度检测判断,若温度超标则判定发生热失控风险,执行步骤S3,否则返回步骤S1;
S3、对锂离子动力电池中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抽气处理;
S4、对所抽出的可燃气在进行催化、吸收,并排出车外。
优选地,步骤S1~S2过程中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中的各个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分别进行气压检测和温度检测,一旦某一个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同时出现气压和温度超标则判定发生热失控风险。
优选地,所述的气压检测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中的各个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的泄压阀处设置气压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检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的实时气压数值。
优选地,所述的温度检测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中的各个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的表面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的实时温度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01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