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64602.7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2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宝山;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1/32 | 分类号: | H02K1/32;H02K9/19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罗纯静 |
| 地址: | 51811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机,其包括机壳、电机转轴、转子、定子和两个隔磁板,电机转轴、隔磁板、转子和定子设置于机壳内,转子套设于电机转轴且与电机转轴传动连接,两个隔磁板分别套设于外露于转子两侧的电机转轴上,并且与电机转轴传动连接,定子套设于转子。转子的内部具有沿转子的轴向延伸的转子冷却通道,电机转轴具有转轴腔,并且电机转轴的周壁上开设有与转轴腔连通的第一沟槽,隔磁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贯穿的排出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进口与第一沟槽连通,第一通道的出口与转子冷却通道连通,第二通道的出口朝向定子的端部的绕组,转子冷却通道与排出孔连通以将进入转子冷却通道的冷却介质排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对于提高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尤其是功率密度性能)而言,电机冷却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永磁同步电机中的电机定子和转子是发热源,为了提升电机冷却效率,提出了各种电机冷却方案,包括水冷及油冷以及混合冷却三种方案。电机的水冷结构主要通过冷却水道循环系统把电机传到机壳的热量进行冷却,其冷却方式比较单一,冷却效果一般;电机的油冷结构主要通过转子浸油、搅油等方式利用冷却油道循环系统对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采用油冷方式不但不容易保证冷却效果还容易造成电机机械损耗加大进而降低效率;采用混合冷却方式,通过水冷+油冷的方式对电机进行冷却,其结构设计繁琐,既要设计水冷却循环系统又要设计油冷却循环系统,同时,水冷却循环系统和油冷却循环系统的同时存在将会加大电机的整体设计尺寸,成本将极大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以简单的冷却结构实现对电机有效的冷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机壳、电机转轴、转子、定子和两个隔磁板,所述电机转轴、隔磁板、转子和定子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转子套设于所述电机转轴且与所述电机转轴传动连接,两个所述隔磁板分别套设于外露于所述转子两侧的所述电机转轴上,并且与所述电机转轴传动连接,所述定子套设于所述转子,
所述转子的内部具有沿所述转子的轴向延伸的转子冷却通道,所述电机转轴具有转轴腔,并且所述电机转轴的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转轴腔连通的第一沟槽,所述隔磁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贯穿的排出孔,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沟槽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与所述转子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定子的端部的绕组,所述转子冷却通道与所述排出孔连通以将进入所述转子冷却通道的冷却介质排出。
可选地,所述隔磁板朝向所述转子的一侧开设有储油槽,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均与所述储油槽连通,并且所述储油槽的开口构造为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且与所述转子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电机转轴的两端均开设有所述第一沟槽,以使两个所述隔磁板的储油槽分别与所述转轴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隔磁板还设置有第二沟槽和第三沟槽,所述第二沟槽将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储油槽连通,所述储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其出口朝向所述绕组的所述第三沟槽,所述第二沟槽和所述储油槽共同构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沟槽、所述储油槽和所述第三沟槽共同构成所述第二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沟槽和所述第三沟槽同轴设置,并且沿所述隔磁板的径向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隔磁板具有套设于所述电机转轴的中心孔,所述储油槽与所述中心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沟槽的进口设置于所述中心孔的侧壁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沟槽的出口相对应,所述第二沟槽的出口与所述储油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隔磁板具有套设于所述电机转轴的中心孔,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围绕所述电机转轴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隔磁板上开设有多个所述储油槽,多个所述储油槽围绕所述中心孔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围绕所述中心孔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且一一对应地将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储油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转子冷却通道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磁钢极槽和转子减重孔,多个所述磁钢极槽绕所述转子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储油槽能够与所述磁钢极槽和所述转子减重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46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