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商用车智能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1610.6 | 申请日: | 2020-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7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汪陈芳;汪茂海;张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展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0K11/06;B60W50/14;B62D25/12 |
代理公司: | 芜湖思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38 | 代理人: | 项磊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商用 智能 发动机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商用车智能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涉及商用车发动机热管理技术领域,包括发动机、控制器、屏显系统、温度调节系统、报警操作系统和水箱,通过设置屏显系统可以让用户随时直观知晓发动机温度动态,设置报警操作系统、风冷系统和水冷系统,增大对温度高的位置的降温力度,在水箱内设置温度调节装置可以实时调整水箱内实时水温,通过在发动机盖的上表面设有数个曲面,增加散热面积,且曲面与发动机盖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形成热对流,增加散热速度,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商用车发动机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商用车智能发动机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商用车发动机散热问题一直是商用车汽车的核心问题,温度过高会极大地影响发动机的性能,所以发动机需要在一个相对恒温的环境下运行,目前温度控制方式也较为单一,一般通过单一水冷散热降温,无法充分对发动机充分散热,且散热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无法对发动机局部进行降温且用户无法实时知晓发动机内温度动态,不利于发动机的使用,减少了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商用车智能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一种商用车智能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控制器、屏显系统、温度调节系统、报警操作系统和水箱;
所述屏显系统包括红外热成像系统和车内显示屏,所述红外热成像系统包括光学成像物镜和红外探测,所述红外探测电性连接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散热通过光学成像物镜和红外探测形成红外热像图并显示在车内显示屏上;
所述发动机内设有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调节发动机温度的风冷系统和水冷系统,且其均电性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信号并启停风冷系统和水冷系统,所述水冷系统连接水箱,所述风冷系统内设有多个风扇且通过控制器控制风扇转动角度与调节风速;
所述水箱内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将水箱内实时水温信号反馈给控制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用以实时调整水箱内实时水温;
所述报警操作系统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报警操作系统内设置有中温黄色报警温度和高温红色报警温度,根据发动机实时温度,达到相应温度设定时发出对应警报并点亮黄色或红色指示灯,所述黄色或红色指示灯连接至车内显示屏上。
优选的,所述水冷系统包括多道萦绕于发动机外的第一冷却管道,多道所述的第一冷却管道两端均连通至第二冷却管道,上下两端的第二冷却管道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水管连通至水箱。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管道与上、下端的第二冷却管道均通过三通连接且多道所述的第一冷却管道之间不连通。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上设有发动机盖,所述发动机盖的上表面设有数个结构相同的曲面,所述曲面与发动机盖之间形成空腔。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商用车智能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发动机散热通过光学成像物镜和红外探测形成红外热像图并显示在车内显示屏上,便于使用者查看局部温度;
S2、当温度达到中温黄色报警温度,黄色指示灯亮,此时控制器启动风冷系统,控制多个风扇转动角度与调节风速,增大对温度高的位置的降温力度;
S3、当温度达到高温红色报警温度,红色指示灯亮,此时控制器不仅启动风冷系统,控制多个风扇转动角度与调节风速,增大对温度高的位置的降温力度,还启动水冷系统对发动机进行降温;
S4、水箱内的水通过第二冷却管道通至多道萦绕于发动机外的第一冷却管道对发动机进行降温,同时根据水箱内设有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信号,温度调节装置实时调整水箱内实时水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展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展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16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