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60621.2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06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曹祥;杨晨;张春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3/16;F24F8/108;F24F11/89;F24F13/28;F24F13/30;F25B13/00;F25B41/2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天宝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湿度 独立 控制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包括制冷剂流路X、制冷剂流路Y、水路流路、空气流路;水路流路中并联和/或串联有设有多个水路阀,通过水路阀的开闭实现制冷剂流路X、制冷剂流路Y输出冷/热水在水盘管中的分配,以此使得夏季制冷剂流路X产生的冷水仅提供给混风进行深度除湿,制冷剂流路Y产生的冷水提供给混风预冷和室内制冷;冬季制冷剂流路X产生的热水除加热混风外,也提供给室内制热,制冷剂流路Y产生的热水提供给混风加热和室内制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解决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夏冬季节新风和室内制冷制热负荷不平衡的问题,能够兼顾夏冬季新风和室内的显热和潜热需求,合理梯级利用热量,提高机组能效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系统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即室内温度由辐射末端调节,室内湿度由处理后的新风来调节,从而该系统结合了辐射系统与新风系统达到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目的,避免了常规空调热湿联合处理带来的舒适度问题。
然而,夏季新风系统要承担室内全部湿负荷,对新风系统的能力要求大,室内辐射末端承担室内显热负荷,辐射末端的能力相对较小,冬季没有湿负荷,只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此时辐射系统的供热能力就显得不足,新风量小,也不能用新风系统承担室内显热负荷,这就存在制冷制热工况下负荷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改善制冷制热工况下负荷不平衡的全新系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解决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夏冬季节新风和室内制冷制热负荷不平衡的问题,能够兼顾夏冬季新风和室内的显热和潜热需求,合理梯级利用热量,提高机组能效比。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中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包括制冷剂流路X、制冷剂流路Y、水路流路、热管、空气流路;
所述制冷剂流路X和制冷剂流路Y均为闭式循环;
所述制冷剂流路X和制冷剂流路Y分别与水路流路热耦合;
所述水路流路通过多个水盘管与所述空气流路热耦合;
所述水路流路与室内末端连接;
所述水路流路为闭式循环,其中并联和/或串联有设有多个水路阀,通过水路阀的开闭实现制冷剂流路X、制冷剂流路Y输出冷/热水在水盘管中的分配,以此使得:
夏季制冷剂流路X产生的冷水仅提供给混风进行深度除湿,制冷剂流路Y产生的冷水提供给混风预冷和室内制冷;
冬季制冷剂流路X产生的热水除加热混风外,也提供给室内制热,制冷剂流路Y产生的热水提供给混风加热和室内制热。
所述的热管具备液体通道和空气通道,充注的液体可以为冷媒或者防冻液。热管A端与热管B端的液体通道通过连接管、泵连通,热管A端的空气通道在空气流路中通过风道连通第二水盘管,热管B端的空气通道在空气流路中通过风道连通第一水盘管空气通道,经电加热单元、风机送入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流路中设有空气过滤器、热管、电加热单元、风机;
所述混风由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在空气过滤器前混合,之后经过空气过滤器、热管A端、第二水盘管、第一水盘管、热管B端、电加热单元、风机,最后送入室内。
在制冷剂流路中:
所述制冷剂流路X中,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依次经过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一板式换热器制冷剂侧,构成闭式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06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音腔组件和电子装置
- 下一篇:直播交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