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60428.9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4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树凯;刘涛;刘英杰;郭素杰;陈晓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3;G06F119/14;G06F1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悬架 系统 隔振隔声 性能 分析 方法 | ||
1.一种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几何模型和转向系统的几何模型;
S2、建立所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设定结构件的有限元模型、所述转向系统的设定结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及制动系统的设定结构件的有限元模型;
S3、对所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设定结构件、所述转向系统的设定结构件和所述制动系统的设定结构件进行模态分析;
S4、建立汽车底盘的子系统结构件动态特性计算所需连接点模型;
S5、模拟计算分析所述汽车底盘的子系统结构件的传函特性;
S6、对所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及转向系统的连接衬套进行动刚度特性测试;
S7、根据所述步骤S6中测试得到的动刚度特性,建立多个所述设定结构件的弹性连接特性的有限元模型;
S8、建立车身和车轮的动态传递特性模型;
S9、建立整车传递特性模拟分析模型;
S10、根据所述步骤S9中的整车传递特性模拟分析模型,计算得到所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高频动态传递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还包括:
S11、根据所述高频动态传递特性对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设定结构件、所述转向系统的设定结构件和所述制动系统的设定结构件的模态进行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1中,汽车悬架系统的高频隔振隔声特性采用悬架系统与车身各处连接衬套的内力与加载在悬架轴头处的六个方向的动态力在20-500Hz范围内的比作为分析评价的传递函数,根据所述传递函数分析汽车悬架系统的隔振隔声性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在统一的整车坐标系中建立所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几何模型和所述转向系统的几何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设定结构件包括前后副车架和前后悬架控制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转向系统的设定结构件包括前后转向节、转向拉杆、转向器、转向柱和方向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制动系统的设定结构件包括前后制动盘、前后制动钳和前后制动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在自由-自由状态下对所述汽车前后悬架系统的设定结构件、所述转向系统的设定结构件和所述制动系统的设定结构件进行模态分析,且分析频率不超过500Hz。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6中,所述动刚度特性测试的频率不低于500Hz。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系统隔振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7中,多个所述设定结构件的弹性连接特性的有限元模型采用频率相关的动刚度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042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