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循环冷却装置及冷却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51292.5 | 申请日: | 202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24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元;倪先锋;王传军;张雷;杨涛;陈永强;杨俊杰;刘帅;乔亚军;杨晓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D17/02 | 分类号: | F25D17/0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高凤荣 |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循环 冷却 装置 方法 | ||
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及冷却的方法,包括:冷却设备、与冷却设备相连的放置水中的水下冷却设备、与水下冷却设备相连的第三控制阀、与第三控制阀相连的循环泵、与循环泵相连的第一控制阀、与第一控制阀相连的冷却设备;相连后的上述设备及部件之间形成一将热水送到水下,并对水进行冷却的循环回路。并采用以下步骤:一、将冷却后的低温水送至冷却设备中,对高温水进行冷却;二、高温水被水中冷却变为低温的冷却水;三、冷却后的低温冷却水被循环泵吸入后送至冷却设备中实现循环;本发明既避免了原油污染环境、可燃气产生火灾的风险,又使被提升的冷却水的重力势能得到循环利用,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石油工程领域,尤其涉及水循环冷却装置及冷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在海洋石油平台上冷却结构包括:放置到海里的海水泵,该海水泵安装在海洋石油平台上;海水泵通过二路并联在一起的球阀和过滤器与安装在海洋石油平台上的冷却设备的输入端相连、该冷却设备的输出端再将海水排到海里;并形成一用海水进行冷却的闭环结构。其对海水的冷却方式是将海水提升输送到几十米高的海洋石油平台上,对海洋石油平台上的各种设备进行冷却,然后,再将海水排放回大海。但是,由于上述冷却方式存在冷却设备中的冷却器穿孔导致被冷却介质泄漏的问题,因此,易导致原油或其它危化品入海时,出现环保事故或者由于可燃气泄漏产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风险;并且,由于海水或泥沙对海水泵、冷却设备中的阀门、换热器、管线的腐蚀,出现整个冷却结构堵塞严重现象;因此,导致冷却设备或管线的寿命缩短,材质要求较高,购置成本较高。同时,在这过程中,被举升的海水或淡水的重力势能得以提升,但随后将海水或淡水直接排到海里或江、河、湖里,其重力势能未得到有效利用(增加20米左右高重力势能的提升,并且无法重复利用),造成了能量的浪费,不便于节能,维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及冷却的方法,以解决出现环保事故或者可燃气泄漏产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风险及冷却结构堵塞严重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水循环冷却装置及冷却的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循环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设备、通过管线与冷却设备输出端相连的水下冷却设备、与水下冷却设备输出端相连的第三控制阀、与第三控制阀相连的循环泵、与循环泵相连的第一控制阀、与第一控制阀输出端相连的冷却设备;相连后的冷却设备、水下冷却设备、第三控制阀、循环泵、第一控制阀及冷却设备之间形成一将热水送到水下,并对水进行冷却的循环回路;其中,
第一控制阀还与第二控制阀并联,且第二控制阀与补水罐连接;
第三控制阀还与第四控制阀并联,且第四控制阀与补水罐连接;
水下冷却设备的外面设置有防护网,以避免杂草直接附着在水下冷却设备上;且水下冷却设备为旋转结构,水下冷却设备与连接水下冷却设备的管线采用万向接头,令水下冷却设备能够在水的作用下360°旋转,有利于杂草的自然脱落,在水下冷却设备上设置有切刀,当水下冷却设备旋转时,便于切割附着在水下冷却设备上的杂物。
进一步,所述水下冷却设备放置在海平面以下的海水或江、河、湖水中;水下冷却设备的连接管线采用硬质管线,顶端管线处连接一万向接头;且该水下冷却设备的顶端管线外连接有一逐渐变细的保护弹簧,以便在水下冷却设备随着涌浪大风摆动时,增加管线弯曲时的弯曲半径,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水下冷却设备的外形为圆柱形、方形或扁形,且水下冷却设备采用塑料材质或使用耐腐蚀的金属;水下冷却设备上安装有防海生物环,该防海生物环为圆环形结构,并套装在水下冷却设备的散热管上;且防海生物环的总体密度与江、河、湖、海水的密度偏差不超过正负30%。
进一步,所述管线采用塑料材质或金属。
进一步,所述防护网为带孔的十字格或其它网格结构。
一种水循环冷却的方法,设置有如上面所述的水循环冷却装置,采用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12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