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缸体油堵分料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339869.0 | 申请日: | 2020-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5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银佳和;黄华仲;黄艺胜;黄海;黎可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9/04 | 分类号: | B23P19/04;F16B1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缸体 油堵分料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体油堵分料机构,包括底板、落料单元和分料单元,其中,所述分料单元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落料单元安装于所述分料单元的上端,所述分料单元包括背板和盖设于所述背板的正面的背板盖板,所述背板的正面竖向开设有用于承接从所述落料单元落下的油堵的凹槽,所述背板盖板上于所述凹槽的下方开设有用于取出油堵的取料口,所述分料单元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组隔料机构,当所述隔料机构朝向油堵运动时阻止油堵落下至所述取料口,当所述隔料机构远离油堵运动时,油堵在重力作用下落下至所述取料口。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高了油堵分料取料效率,并消除了分料取料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机加工缸体油堵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油堵分料机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缸体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油路错综复杂,需要多面钻通油道孔并配合安装油堵保证机油内循环。由于油堵尺寸小(直径约为9.8mm,高度约为5.5mm),安装面多,无法像水道闷盖那样直接进行自动压装。目前大多数发动机缸体生产线,油堵均采用人工手动取料并涂胶拧紧。此方式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油堵安装面多,人工操作存在人机工程问题;
2、人工操作差异大,受员工操作熟练程度及情绪影响;
3、人工操作存在潜在的安全及质量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缸体油堵粉料机构,旨在提高油堵分料取料效率,并消除分料取料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体油堵分料机构,包括底板、落料单元和分料单元,其中,所述分料单元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落料单元安装于所述分料单元的上端,所述分料单元包括背板和盖设于所述背板的正面的背板盖板,所述背板的正面竖向开设有用于承接从所述落料单元落下的油堵的凹槽,所述背板盖板上于所述凹槽的下方开设有用于取出油堵的取料口,所述分料单元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组隔料机构,当所述隔料机构朝向油堵运动时阻止油堵落下至所述取料口,当所述隔料机构远离油堵运动时,油堵在重力作用下落下至所述取料口。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隔料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第一气缸支座,安装于所述第一气缸支座上的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一分料推杆,与所述第一分料推杆连接的第一分料块,所述第一分料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下,通过所述第一分料推杆推向油堵运动,以阻止油堵落下至所述取料口,或者通过所述第一分料推杆远离油堵运动,以使得油堵落下至所述取料口。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隔料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第二气缸支座,安装于所述第二气缸支座上的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二分料推杆,与所述第二分料推杆连接的第二分料块,所述第二分料推杆位于所述第一分料推杆的下方,所述第二分料推杆与所述第一分料推杆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油堵的直径,所述第二分料块用于在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下,通过所述第二分料推杆推向油堵运动,以阻止油堵落下至所述第一分料块上,或者通过所述第二分料推杆远离油堵运动,以使得油堵落下至所述第一分料块上。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分料块和第二分料块的末端的形状与油堵相仿。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动机缸体油堵分料机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取料口内的油堵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气缸支座上的第三气缸,与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三分料推杆,与所述第三分料推杆连接的推料块和安装于所述背板上的限位块,所述第三分料推杆与所述限位块分设于所述取料口的两侧。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动机缸体油堵分料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油堵位置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支架安装于所述第一气缸支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98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