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VB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8972.3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8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柳巨澜;许宏平;沈瑞;陈建旭;朱宝华;徐红波;田宗杰;张晓峰;欧阳孔波;江成;戴伟;王绍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3/3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卢敏 |
地址: | 238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vb 树脂 生产过程 中的 废弃物 综合利用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VB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其工艺路线为:通过废弃物收集罐、进料罐和碱液罐分步调节废弃物pH后,再通过进料预热器对废弃物进行加热,然后将其输送至脱丁醛塔进行处理;脱丁醛塔蒸出的气体经冷凝器和分相器处理后获得油相丁醛、水相废弃物,水相废弃物返回脱丁醛塔继续处理;脱丁醛塔的釜液经进料预热器换热后,进入浓缩装置、蒸发装置和结晶装置处理,获得氯化钠固体。本发明的方法实现了水资源的全部回用利用和工业废弃物的全部再生,符合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弃物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VB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树脂因具有透明性、耐寒性、耐水性、成膜性和抗冲击性能好等优势,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主要规模应用的领域包括安全玻璃的制造、涂料、油墨、粘合剂、陶瓷贴花、造纸、光伏电池贴膜等。随着技术的进步,膜用PVB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上至航天航空,下至百姓的日常用品,处处可见膜用PVB的身影。工业上主要是以聚乙烯醇和正丁醛缩合的工艺路线,经溶解、缩合、水洗干燥等步骤制得PVB成品。
PVB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来自PVB水洗步骤,经缩合反应后生成的PVB中含有丁醛、盐酸等物料,这些物料的存在严重影响PVB的质量,必须要用纯水洗去。PVB水洗之后形成的废弃物一般都是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不仅环保压力增大,污水处理成本也增加。
专利CN201721243071.X介绍了一种PVB废水的丁醛气提回收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缩合反应过程中的析出物通入蒸汽对多余的丁醛进行抽提,抽提后原料再次与剩余的PVA原料以及盐酸混合反应,反应生成的PVB送入水洗区,水洗水与碱中和后利用蒸汽发生器进入制膜区内再利用。但是,在反应过程中进行汽提操作的工艺要求会对PVB的缩合工艺产生影响,因而会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PVB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旨在实现废弃物的全利用和废水的零排放,以减轻污水处理装置运行负荷。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PVB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废弃物收集罐、进料罐、碱液罐、进料预热器、脱丁醛塔、冷凝器、分相器、回流罐、丁醛储罐、釜液收集槽、浓缩装置、蒸发装置和结晶装置;
所述废弃物收集罐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进料罐的物料入口;所述进料罐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进料预热器的第一物料入口;所述碱液罐的物料出口并行连通至所述进料罐的物料入口和所述进料预热器的物料第一入口;
所述进料预热器的第一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脱丁醛塔的第一物料入口;所述脱丁醛塔塔顶的出料口连通至所述冷凝器的物料入口;所述冷凝器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分相器的物料入口;所述分相器的水相出口连通至所述回流罐的物料入口、油相出口连通至所述丁醛储罐;
所述回流罐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脱丁醛塔的第二物料入口;
所述脱丁醛塔塔底的釜液出口连通至所述进料预热器的第二物料入口,所述进料预热器的第二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釜液收集槽的物料入口;所述釜液收集槽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浓缩装置的物料入口;所述浓缩装置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蒸发装置的物料入口;所述蒸发装置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结晶装置的物料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浓缩装置为反渗透膜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装置为多效闪蒸蒸发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脱丁醛塔的中下部设置有蒸汽入口。
本发明利用上述装置对PVB树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89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