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食用油脂透亮度的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5543.0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2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纪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含山县油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1/02 | 分类号: | C11B1/02;C11B3/16;C11B3/00;A23D9/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汪纲 |
地址: | 238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食用 油脂 透亮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食用油脂透亮度的加工方法,涉及油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工艺如下:1)将蜡质玉米淀粉乳分散在磷酸缓冲液中,通过酶解处理得到淀粉晶种;2)将γ‑环糊精和氢氧化钾溶解到超纯水中,加入淀粉晶种,经过加工得到多孔纳米颗粒;3)将压榨制取的油脂倒入容器中,加入多孔纳米颗粒,超声处理后进行离心处理,收集离心得到的产物,即可得到高透亮度的食用油脂。本发明提供的加工方法,可以将油脂中的不溶物吸附并凝聚成团,从而使得油脂中的小粒径不容物凝聚成大颗粒,并通过离心处理从而去除,实现去除油脂中不溶物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油脂的透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食用油脂透亮度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油脂是烃的衍生物,是一种特殊的酯,自然界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而在油脂的加工过程中,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杂物,不及时进行清理去除,严重影响产品的品质。
食用油在生产过程中,原料虽然要经过除杂等筛选工序,但是经精炼车间生产出的油脂中往往在货架期存放时还含有颗粒状悬浮物或杂质,这些杂质通常包括蜡质和由水与磷脂结合生成的沉淀物,到天气较冷的时候就会有析出物产生,从而使得油脂中出现大量悬浮物,造成油脂品质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食用油脂透亮度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提高食用油脂透亮度的加工方法,具体加工方法如下:
1)配制质量浓度为10-15%的蜡质玉米淀粉乳(支链淀粉含量≥96%,购自上海嘉吉贸易有限公司),分散在pH值为4.5-4.8的磷酸缓冲液中,沸水浴搅拌30-40min,待完全糊化后降温至53-58℃,加入普鲁兰酶(600U/mL,购自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到溶液中,保温酶解8-10h,离心处理10-20min,取上清液沸水浴处理10-15min,然后在10000-12000r/min下离心收集,冷冻干燥后得到淀粉晶种;
2)称取一定量的γ-环糊精和氢氧化钾溶解到超纯水中,加入适量的淀粉晶种,超声处理5-10min,将混匀后的溶液过0.4-0.45μm水系膜,转移到容器中,添加适量的无水乙醇,在50-55℃下保温3-6h,再向溶液中缓慢滴加适量的甲醇,使其溶液到达过饱和,在5000-6000r/min下离心10-15min,将收集的产物用无水乙醇洗涤3-4次,在40-45℃下真空干燥5-7h,得到多孔纳米颗粒;
3)将压榨制取的油脂倒入容器中,将多孔纳米颗粒加入到油脂中,超声处理20-25min,待处理结束后,将处理后的油脂倒入离心机中,在10-13℃以及8000-10000r/min下离心15-25min,收集离心得到的产物,即可得到高透亮度的食用油脂。
进一步,所述蜡质玉米淀粉乳与磷酸缓冲液的质量比为1:5-7;所述普鲁兰酶的用量为30-35U/g淀粉干基;所述离心处理的转速为5000-6000r/min。
进一步,所述γ-环糊精、氢氧化钾与超纯水的质量体积比为3-3.5g:1-1.3g:100mL;所述淀粉晶种的添加量为γ-环糊精质量的3-3.5%;所述无水乙醇的添加量为超纯水体积的40-50%。
进一步,所述超声处理的功率为200-300W。
进一步,所述多孔纳米颗粒的添加量为油脂总重量的4-6%;所述超声处理的功率为150-200W。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含山县油脂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含山县油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5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