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引线成形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87155.X | 申请日: | 2020-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3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聂磊;王玉龙;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1F1/00 | 分类号: | B21F1/00;B21D37/10;B21D22/02;H01L21/67 |
| 代理公司: | 长春中科长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8 | 代理人: | 高一明;郭婷 |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电路 引线 成形 装置 | ||
1.一种集成电路引线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基座(1)、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模具基座(1)上用于固定芯片(8)的芯片盖板(2)、作用于所述芯片盖板(2)用于按压成形的芯片压板(3);
所述模具基座(1)为带斜坡的凸台结构,用于控制站高的两个凸台侧面为站高控制面(17);两个对称的用于控制焊接面的斜坡面为焊接控制面(18),所述焊接控制面(18)连接所述站高控制面(17)与模具基座(1)的侧面,所述焊接控制面(18)与所述模具基座(1)底面成3-7°夹角,所述焊接控制面(18)靠近所述站高控制面(17)的一侧到所述模具基座(1)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站高控制面(17)的一侧到所述模具基座(1)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面与所述模具基座(1)底面平行,所述站高控制面(17)与所述模具基座(1)底面垂直;
所述模具基座(1)的所述凸台面上加工有用于夹持芯片(8)下半部的下凹槽(14),所述下凹槽(14)的宽度与芯片(8)引脚方向的宽度适配;与所述下凹槽(14)凹面平行的两个上凸台面,即肩宽控制面(15)的宽度与芯片(8)的肩宽相适配;所述下凹槽(14)可以夹持一个,或者多个依次沿所述模具基座(1)长度方向放置的所述芯片(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4)长度方向的两侧对称加工有分别用于固定所述模具基座(1)与所述底座(5)的第一固定孔(11)、用于固定所述芯片盖板(2)与所述模具基座(1)的第二固定孔(12)以及用于定位所述芯片盖板(2)与所述芯片压板(3)的第一定位销孔(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盖板(2)上加工有与所述模具基座(1)的下凹槽(14)尺寸相适配上凹槽(23),用于夹持芯片(8)上半部;所述芯片盖板(2)与所述模具基座(1)配合夹持芯片(8)时,所述芯片盖板(2)的侧面与所述站高控制面(17)齐平;
所述芯片盖板(2)上还加工有与所述第二固定孔(12)、第一定位销孔(13)位置以及直径向对应的快拆螺丝孔(21)和第二定位销孔(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盖板(2)在与模具基座(1)的接合处加工有用于所述芯片(8)的引脚伸出的缝隙,所述缝隙的尺寸由所述芯片(8)的引线厚度决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压板(3)为底面加工有通槽的六面体结构;所述芯片压板(3)的宽度与所述模具基座(1)的宽度相同;所述芯片压板(3)的长度与所述下凹槽(14)的长度相同;所述通槽的宽度与所述芯片盖板(2)的宽度相同;所述通槽的深度在按压成形时,使芯片(8)的引线上下分别与所述芯片压板(3)与所述模具基座(1)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工在所述芯片压板(3)的第三定位销孔(31)内安装有辅助所述芯片压板(3)回弹的弹簧(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上与所述第二定位销孔(22)对应位置的加工有所述第三定位销孔(31),定位销(6)穿过所述第一定位销孔(13)、第二定位销孔(22)与安装有所述弹簧(7)的第三定位销孔(31),使整套模具通过定位销(6)准确对位,保证芯片成形精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两侧的立面加工有斜面(32),所述斜面(32)的坡度与所述焊接控制面(18)的角度对应,用于按压形成焊接面,所述坡度的设置还可以防止引线成形后的回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引线手工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模具基座(1)的底座(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715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拆分可组合使用且环保节能的无线充电器
- 下一篇:一种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