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81932.X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6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芳君;王博;何彬;李晶晶;江学兵;李锴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22 | 分类号: | F04D29/22;F04D29/24;F04D29/66 |
代理公司: | 西安佩腾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6 | 代理人: | 姚敏杰 |
地址: | 710077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混流段 结构 双面 燃油 叶轮 | ||
本发明属于机械领域,涉及一种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包括轮毂、多个长叶片以及多个短叶片;长叶片和短叶片间隔且均布设置在轮毂上;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还包括沿轮毂圆周方向均布且置于长叶片的末端和短叶片末端之间的混流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达到闭式叶轮的效率水平、大大降低加工难度,能够进一步提高低转速下的效率,同时又可以不改变燃油泵的外形和安装接口尺寸,能更好的服务于发动机系统的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领域,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燃油泵叶轮,尤其涉及一种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油泵叶轮包含开式叶轮、闭式叶轮形式以及半开式叶轮。闭式叶轮由叶片和前、后盖板组成,半开式叶轮有两种结构,一种由后盖板和叶片组成,另一种由前盖板和叶片组成,开式叶轮只由叶片和叶片接强筋组成,没有前后盖板。开式叶轮制造简单,适用性强,但效率较低;闭式叶轮效率高,但加工困难,精度难以保证,且易被污染堵塞;半开式叶轮综合前两者特点,但现有技术也很难达到闭式叶轮的效率水平。
转子组件(包含叶轮等零件)制造、装配完成后均存在不平衡量,需要经过动平衡试验,采用去处材料的手段消除不平衡量。现有技术的叶轮往往会单独设计去处材料部位,造成了叶轮的结构冗余,并且测量转子组件动平衡量的过程与去处材料过程不连贯(有些需要重新装夹,有些需要拆卸转子组件),无法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达到闭式叶轮的效率水平、大大降低加工难度,能够进一步提高低转速下的效率,同时又可以不改变燃油泵的外形和安装接口尺寸,能更好的服务于发动机系统的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包括轮毂、多个长叶片以及多个短叶片;所述长叶片和短叶片间隔且均布设置在轮毂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还包括沿轮毂圆周方向均布且置于长叶片的末端和短叶片末端之间的混流段。
上述混流段包括第一直线段、小圆弧以及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通过小圆弧与第二直线段相连并整体形成用于混流的挖空结构;所述小圆弧的圆心位于长叶片从进口边沿叶型方向至弧长76.5%~77.5%位置;所述短叶片的末端与第一直线段相连;所述第二直线段与第一直线段之间的夹角是18°~23°。
上述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还包括置于相邻两个长叶片之间且沿轮毂的圆周均布的第一均压槽。
上述第一均压槽包括第一均压槽的内圆弧、第一均压槽的外圆弧、第一均压槽的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一均压槽的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均压槽的内圆弧和第一均压槽的外圆弧同心;所述第一均压槽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一均压槽的第二直线段均指向轮毂的旋转中心;所述第一均压槽的内圆弧的中心与轮毂的旋转中心相同;所述第一均压槽的内圆弧的半径与轮毂上外圈锥体内径的比值是1.12~1.17;所述第一均压槽的外圆弧的半径与轮毂上外圈锥体内径比值是1.28~1.33;所述第一均压槽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一均压槽的第二直线段之间的夹角是16°~18°;所述第一均压槽的分隔边在剖切面轴向48%~52%的位置。
上述带混流段结构的双面燃油泵叶轮还包括置于长叶片和短叶片之间且沿轮毂的圆周均布的第二均压槽。
上述第二均压槽包括第二均压槽的的内圆弧、第二均压槽的外圆弧、第二均压槽的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二均压槽的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二均压槽的内圆弧和第二均压槽的外圆弧同心;所述第二均压槽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均压槽的第二直线段均指向轮毂的旋转中心;所述第二均压槽的内圆弧的中心与轮毂的旋转中心相同;所述第二均压槽的内圆弧的半径与轮毂上外圈锥体内径的比值是1.55~1.59;所述第二均压槽的外圆弧的半径与轮毂上外圈锥体内径比值是1.63~1.67;所述第二均压槽的第一直线段和第二均压槽的第二直线段之间的夹角是10°~16°;所述第二均压槽的分隔边在剖切面轴向48%~52%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819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电池系统
- 下一篇:一种化工厂污水高效环保节能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