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64450.3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6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周江奇;沈云啸;韦韡;李恒佰;张峰;李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周放 |
地址: | 54502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具,包括凸模、凹模和压边圈,所述压边圈套设于所述凸模,用于与所述凸模共同支撑工件;所述凹模用于与所述凸模凹凸配合以对所述工件进行冲压;所述压边圈和所述凹模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者固定地设置有第一拉延筋;所述第一拉延筋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作用于所述工件;所述凸模和所述凹模中,一者设置有第二凹槽,另一者固定地设置有第二拉延筋;所述第二拉延筋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作用于所述工件。本申请中,第一拉延筋和第二拉延筋均为固定设置,因此不会出现与压边圈之间卡料的现象,而且压边圈也不易发生磨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冲压件,尤其是U形件,在汽车零部件中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其结构形状复杂,在成形过程中,难于使得材料所有部分都进入屈服流动,由于塑性变形不充分,往往容易出现回弹、翘曲等问题,导致零件精度降低,对整车匹配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为了满足燃油经济性要求,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高强度、超高强度钢被广泛用于例如汽车纵梁这样的U形件,由于材料强度的提高更容易产生回弹、翘曲等缺陷。
参考图1,工件100在拉延前为a状态,在拉延后侧壁容易出现回弹翘曲,为b状态。两种状态的零件尺寸差距很大,尤其在侧壁与法兰面相接处,回弹尺寸偏离最大,严重影响了匹配精度,导致总成件的尺寸合格率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会采取浮动拉延筋的技术方案,通过调整拉延过程中压边力的大小来减少零件的侧壁回弹。这样的技术方案中,拉延筋的高度在拉延过程中发生变化,其高度难于精确控制,拉延筋本身的刚度也较差,影响冲压质量。并且在压边圈上要开设容纳活动拉延筋穿过的通槽,降低了压边圈的强度,活动拉延筋与压边圈之间的间隙难以控制,间隙太大,材料流动过程中容易卡料,间隙太小,拉延筋与压边圈磨损加快。
发明内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拉延筋与压边圈之间容易卡料且压边圈容易磨损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凸模、凹模和压边圈,所述压边圈套设于所述凸模,用于与所述凸模共同支撑工件;所述凹模用于与所述凸模凹凸配合以对所述工件进行冲压;其中,
所述压边圈和所述凹模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者固定地设置有第一拉延筋;所述第一拉延筋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作用于所述工件;
所述凸模和所述凹模中,一者设置有第二凹槽,另一者固定地设置有第二拉延筋;所述第二拉延筋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作用于所述工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压边圈,所述第一拉延筋设置于所述凹模;
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凹模,所述第二拉延筋设置于所述凸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拉延筋一体成型于所述凹模;和/或,所述第二拉延筋一体成型于所述凸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拉延筋镶嵌于所述凹模;和/或,所述第二拉延筋镶嵌于所述凸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拉延筋的数量均为两条以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拉延筋的数量均为两条;两条所述第一凹槽的凹陷深度相等,两条第一拉延筋的凸起高度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拉延筋的数量均为一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拉延筋和所述第二拉延筋的断面均为半圆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拉延筋和所述第二拉延筋的断面均为方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拉延筋从所述凹模上凸出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拉延筋从所述凸模上凸出的高度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44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