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电机冷却液回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53949.4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5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蒋翱阳;卢伟;梁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7 | 分类号: | B60L58/27;B60K11/02;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张伟杰;杨仁波 |
地址: | 201702 上海市青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汽车电机 冷却液 回收 控制 方法 电子设备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汽车电机冷却液回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方法包括:响应于电池制热需求,控制阀门将包括电机的电机侧冷却液回路与包括电池包的电池侧冷却液回路串联;获取满足电池制热需求所需要的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获取所述电机侧冷却液回路的温度作为电机侧冷却液温度;根据所述电机侧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阀门的开度和/或所述电机的运行效率。本发明回收电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给电芯加热,提升电动车续航,从而取消电池回路高压加热器,节约整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动汽车电机冷却液回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纯电动汽车在低温条件下因为电池放电能力弱的特性,不仅影响续航严重情况下会影响电池寿命,所以基本上纯电动汽车都会采用高压加热器来给电池加热,使电池处于合适的放电温度区间。
为满足电芯的升温速率,现有技术一般会配置一个3~5kW的高压加热器。然而这种方式,所需能耗较大,会消耗车辆自身电量,不利于电动车续航。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电池加热技术,需要消耗车辆自身电量,不利于电动车续航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机冷却液回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机冷却液回收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电池制热需求,控制阀门将包括电机的电机侧冷却液回路与包括电池包的电池侧冷却液回路串联;
获取满足电池制热需求所需要的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
获取所述电机侧冷却液回路的温度作为电机侧冷却液温度;
根据所述电机侧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阀门的开度和/或所述电机的运行效率。
本发明回收电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给电芯加热,提升电动车续航,从而取消电池回路高压加热器,节约整车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池侧冷却液回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电机侧冷却液回路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冷却器总成连接,所述根据所述电机侧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阀门的开度,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电机侧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开度比例为第一开度比例,控制所述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的开度比例为1-所述第一开度比例。
本实施例根据差值控制三通阀,使得能够控制将电机的余热用于电池加热,且在电机余热较大时通过冷却器总成散发至环境,避免影响电机运行。
更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电机侧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开度比例为第一开度比例,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电机侧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获取与所述差值对应的比例值作为第一开度比例,控制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开度比例为所述第一开度比例;
如果所述差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设置所述第一开度比例为全开度比例,控制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开度比例为所述第一开度比例。
本实施例在差值较大即电池制热量需求低时,降低第一开度比例,避免电机冷却液过多进入电池侧冷却液回路,而在差值较小即电池制热量需求高时,将第一开度比例设置为全开度,使得更多电机冷却液进入电池侧冷却液回路,以补充热量。
再进一步地,所述如果所述电机侧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电池加热冷却液目标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阈值,则获取与所述差值对应的比例值作为第一开度比例,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39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