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倒车外后视镜控制调节方法及其系统、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51618.7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5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梁力;梁伟强;张宗煜;许子华;陈孟丹;黄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6 | 分类号: | B60R1/06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徐文城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倒车 后视镜 控制 调节 方法 及其 系统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倒车外后视镜控制调节方法及其系统、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当车辆当前挡位处于R挡时,获取当前车内驾驶员图像,并根据该图像获得驾驶员当前的眼部位置信息,进一步获得对应的当前眼部坐标参数;然后根据当前眼部坐标参数和基准眼部坐标参数确定驾驶员当前的眼部位置与预设基准眼部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眼部偏移角度以及驾驶员当前的观察方向为向左或向右;根据驾驶员当前的观察方向获取对应方向侧的车外图像,并根据该图像获得车位线位置信息,进一步获得对应的车位线坐标参数;最后根据位置关系、眼部偏移角度以及车位线坐标参数,调节左、右后视镜的位置。本发明能够使驾驶员眼部在后视镜中观察的视野与车位线角度位置匹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车外后视镜控制调节方法及其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安全性和舒适性无疑是汽车用户最关注的汽车性能,而汽车也正朝着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外后视镜作为驾驶员获得车侧后方视野的重要工具而被频繁使用,要想获得最佳的视野后视镜角度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倒车情况下,副驾侧外后视镜的最佳角度与行车过程中的最佳角度完全不同。
然而,目前在车辆技术领域中,缺少在倒车过程中对外后视镜进行智能控制的相关技术方案,在驾驶员进行倒车过程中,不能够根据驾驶员的眼部位置变化而调整外后视镜的翻转角度,副驾侧外后视镜不能够处于最佳角度,无法很好地帮助驾驶员进行倒车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倒车外后视镜控制调节方法及其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在倒车过程中对外后视镜进行智能控制,解决在驾驶员进行倒车过程中,副驾侧外后视镜不能够处于最佳角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倒车外后视镜控制调节方法,包括:
响应于车辆当前挡位处于R挡,获取当前车内驾驶员图像;
利用预先训练好的人眼位置识别模型对所述当前车内驾驶员图像进行识别获得驾驶员当前的眼部位置信息;
将所述驾驶员当前的眼部位置信息映射至预设的三维空间坐标系中,获得驾驶员的当前眼部坐标参数;
获取预先设置的基准眼部坐标参数,并根据所述当前眼部坐标参数和所述基准眼部坐标参数确定所述驾驶员当前的眼部位置与所述预设基准眼部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眼部偏移角度以及驾驶员当前的观察方向为向左或向右;
根据所述驾驶员当前的观察方向获取对应方向侧的车外图像,并利用预先训练好的车位线识别模型对所述车外图像进行识别获得车位线位置信息;
将所述车位线位置信息映射至预设的三维空间坐标系中,获得车位线坐标参数;
根据所述位置关系、所述眼部偏移角度以及所述车位线坐标参数,调节左后视镜或右后视镜的位置,以使驾驶员当前眼部在左后视镜或右后视镜中观察的视野与车位线的角度位置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基准眼部坐标参数的预先设置方式包括:
获取车内用于采集驾驶员图像的摄像头位置信息以及驾驶员座椅位置信息,将所述摄像头位置信息和驾驶员座椅位置信息映射至所述三维空间坐标系中,获得所述摄像头位置和所述驾驶员座椅位置的坐标系数;
根据所述摄像头位置和所述驾驶员座椅位置的坐标系数,确定车辆两个外后视镜在所述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系数;
根据车辆两个外后视镜在所述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系数,在所述三维空间坐标系中选定一个基准位置作为驾驶员初始坐姿的眼部位置,并记录该基准位置的坐标参数作为基准眼部坐标参数。
可选地,所述驾驶员当前的眼部位置信息为驾驶员当前的左、右两眼的中心位置信息;所述眼部偏移角度包括眼部水平偏移角度和眼部垂直偏移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16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