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烟气二次携带的烟囱雨防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48457.6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7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华;牛拥军;雷鸣;赵彩虹;余福胜;王定帮;刘海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3/00 | 分类号: | F23J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烟气 二次 携带 烟囱 防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烟气二次携带的烟囱雨防治装置,包括烟囱内筒、入口烟道及集液环,其中,入口烟道与烟囱内筒的烟气入口相连通,集液环固定于烟囱内筒内,且位于烟气入口的上方,该装置能够防止烟囱入口烟气对入口烟道上方内壁落下冷凝液的二次携带,防治烟囱雨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囱雨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少烟气二次携带的烟囱雨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湿法烟气脱硫是目前应用最多和最成熟的烟气脱硫技术,我国的燃煤锅炉90%以上采用湿法烟气脱硫(WFGD)技术。湿法脱硫系统中吸收塔出口烟气温度约45~55℃左右,对于未在吸收塔后设置烟气加热装置的脱硫系统,烟囱入口烟气为饱和湿烟气,烟囱内筒壁面内外存在温差,排放过程中一般会有1~2℃的温降,烟气易在内筒壁上产生冷凝液,被高速烟气携带出烟囱,这是造成烟囱雨现象的重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减少烟气二次携带的烟囱雨防治装置,该装置能够防止烟囱入口烟气对入口烟道上方内壁落下冷凝液的二次携带,防治烟囱雨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减少烟气二次携带的烟囱雨防治装置包括烟囱内筒、入口烟道及集液环,其中,入口烟道与烟囱内筒的烟气入口相连通,集液环固定于烟囱内筒内,且位于烟气入口的上方。
还包括集水箱,其中,集液环的出口与集水箱的入口相连通。
集液环的出口通过疏液管与集水箱的入口相连通。
集液环沿烟囱内筒内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为0~15°。
集液环的横截面为V型结构。
集液环的横截面为U型结构。
集液环的横截面为L型结构。
在工作时,通过集液环收集冷凝液。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减少烟气二次携带的烟囱雨防治装置在具体操作时,通过设置在入口烟道上方烟囱内壁位置的集液环收集冷凝液,防止烟囱入口烟气对入口烟道上方烟囱内壁流下的冷凝液的二次携带,结构非常简单,施工方便,在极少投资情况下,可有效防治烟囱雨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其中,1为烟囱内筒、2为集液环、3为入口烟道、4为疏液管、5为集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及图2,本发明所述的减少烟气二次携带的烟囱雨防治装置包括烟囱内筒1、入口烟道3及集液环2,其中,入口烟道3与烟囱内筒1的烟气入口相连通,集液环2固定于烟囱内筒1内,且位于烟气入口的上方。
本发明还包括集水箱5,其中,集液环2的出口与集水箱5的入口相连通;集液环2的出口通过疏液管4与集水箱5的入口相连通;集液环2沿烟囱内筒1内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为0~15°。
集液环2的横截面为V型结构、U型结构或L型结构。
本发明通过设置在入口烟道3上方烟囱内壁位置的集液环2,以收集冷凝液,防止烟囱入口烟气对入口烟道3上方烟囱内壁流下的冷凝液的二次携带,结构非常简单,施工方便,在极少投资情况下,可有效防治烟囱雨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84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