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色化纤丝制备工艺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27864.9 | 申请日: | 2020-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0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同溧晶体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F6/92 | 分类号: | D01F6/92;D01F1/10;D01D5/096;D06B3/04;D06P3/52 |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陈思思 |
| 地址: | 21000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色 化纤 制备 工艺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色化纤丝制备工艺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原材料的准备聚酯纤维高分子混合物、天然竹片、金属Ag、高温下的氧化碳;S2: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通过蒸煮罐对天然竹片在100℃的高温调件下蒸煮6‑8h,蒸煮后的天然竹片通过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时间为3‑4h,使竹片的含水量小于百分0.1%,对烘干后的竹片通过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成竹粉,对高温下的氧化碳进行研磨制备氧化碳粉末。本发明通过在原料中添加Ag+,通过添加的Ag+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使通过该化纤丝制备的面料具有抗菌的效果,通过在化纤丝的原料中增加天然竹炭纤维和碳纤维,有效的增加化纤丝的抗拉扯能力,保证化纤丝的牢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纤丝制备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多色化纤丝制备工艺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化纤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化纤长丝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化纤长丝的主要品种是涤纶、锦纶、氨纶、黏胶丝、盯r长丝等。氨纶长丝、涤纶和锦纶绞边丝及锦纶钓鱼线一般有单丝,其他长丝都是复丝。
现有的化纤长丝在纺织面料的过程中,面料不具备抗菌效果,同时化纤长丝挤出生产的长丝容易断裂,影响制作面料的牢固程度,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色化纤丝制备工艺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色化纤丝制备工艺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化纤长丝在纺织面料的过程中,面料不具备抗菌效果,同时化纤长丝挤出生产的长丝容易断裂,影响制作面料的牢固程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材料的准备聚酯纤维高分子混合物、天然竹片、金属Ag、高温下的氧化碳;
S2: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通过蒸煮罐对天然竹片在100℃的高温调件下蒸煮 6-8h,蒸煮后的天然竹片通过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时间为3-4h,使竹片的含水量小于百分0.1%,对烘干后的竹片通过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成竹粉,对高温下的氧化碳进行研磨制备氧化碳粉末,金属银在强酸的条件进行氧化反应制备金属Ag+离子;
S3:将聚酯纤维高分子混合物放入至高温熔炉下进行熔化为液体,熔化温度控制在230-270℃,在熔化的过程中通过搅拌机构进行充分搅拌;
S4:聚酯纤维高分子混合物完全熔化后将制备的竹粉、研磨的氧化碳粉末和金属Ag+离子安照1:0.04:0.01的配比加入至液体的内部在,并在密封的调件下气压在12Mp下进行二次搅拌混合;
S5:对混合后的液体加入至纺丝机中,通过纺丝机形成长丝,形成的长丝首先通过上油系统和静电喷涂设备进行喷涂,形成的长丝通过三道牵引进行牵引,牵引的三道长丝通过叠丝机进行折叠;
S6:折叠后的长丝分段通过染色池,通过染色池内部的颜料对产生的化纤丝进行染色;
S7:染色后的化纤丝通过风干机进行风干,风干时间大于24小时,对风干后的化纤丝绕卷机进行绕卷打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中高温条件下的氧化碳可采用木材在煅烧炉中,通过无氧的条件下温度控制在120-150℃进行高温煅烧,煅烧时长为8-12小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4中熔融的液体在二次搅拌的过程中通过PH检测仪检测液体的酸碱度,通过PH调节剂对液体的酸碱度进行调节,控制PH值为8.6-7.4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5中产生的化纤丝通过上油系统,使化纤丝表面粘附油液。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5牵引的三道长丝通过叠丝机进行折叠,使三道长丝合并为一体形成一道长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同溧晶体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同溧晶体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78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