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7397.1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87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潘林妃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林妃 |
主分类号: | B28B21/30 | 分类号: | B28B21/30;B28B21/80;B28B21/9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储德江 |
地址: | 312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钢筋混凝土 离心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建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方法,采用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装置配合完成,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两端安装有端板;端板上开设有圆形通槽;端板外侧面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安装有齿轮;端板内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圆筒;圆筒上安装有固定机构;底板上表面安装有限位机构。本发明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制作离心成型过程中,确保了模具旋转过程中不会发生径向跳动,避免模具损伤的同时也保证了管桩成型后内壁为规则的圆形,提高了成型的质量;本发明能对不同尺寸的圆柱形模具进行固定和旋转,提高了加工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可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等组成。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制作时需要经过配料-装模-布料-预应力张拉-离心成型-常压蒸养和脱模的步骤,目前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制作离心成型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离心前混凝土在模具内分布不均,离心过程中混凝土受到离心力作用会带动模具产生径向的跳动,一方面会损伤模具,另一方面会导致管桩成型后内壁无法形成规则的圆形,大大降低了成型的质量;(2)现有的成型装置只能针对一种尺寸的模具进行固定和旋转,无法对不同尺寸的圆柱形模具进行离心加工,适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方法,目的在于解决目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制作离心成型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离心前混凝土在模具内分布不均,离心过程中混凝土受到离心力作用会带动模具产生径向的跳动,一方面会损伤模具,另一方面会导致管桩成型后内壁无法形成规则的圆形,大大降低了成型的质量;(2)现有的成型装置只能针对一种尺寸的模具进行固定和旋转,无法对不同尺寸的圆柱形模具离心加工,适用性较差。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方法,采用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装置配合完成,所述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桩离心成型装置包括水平的底板,底板两端竖直固定安装有相互平行的端板。两个端板上开设有轴线重合且直径大小相同的圆形通槽。端板外侧面上通过电机座水平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垂直贯穿端板的转轴,转轴上固定安装有位于端板内侧的齿轮。端板内侧面上固定安装有与圆形通槽轴线重合的圆筒。圆筒上安装有固定机构。底板上表面位于固定机构两侧对称安装有限位机构。将装有混凝土的模具穿过圆形通槽后,通过固定机构对模具外表面进行固定;通过限位机构对模具外表面进行限位。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转轴和齿轮转动,齿轮带动固定机构和模具以圆筒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模具内的混凝土受到离心力作用贴附在模具内表面形成圆筒形的管桩。
固定机构包括外齿圈、滑槽、橡胶块、弧形油槽、密封块、弧形推杆、连接杆、棘轮、抵压块和限位块。外齿圈与圆筒轴线重合且与圆筒转动配合。外齿圈与齿轮相互啮合。外齿圈的内壁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滑槽,滑槽内沿外齿圈径向滑动配合有橡胶块。外齿圈内部对应每个滑槽的位置开设有与外齿圈轴线重合的弧形油槽。弧形油槽内滑动配合有密封块。密封块端面上固定安装有与其轴线重合的弧形推杆。弧形推杆端部固定安装有平行于外齿圈轴线的连接杆。外齿圈的端面上转动安装有与其轴线重合的棘轮,连接杆端部固定连接在棘轮的端面上。外齿圈端面上固定安装有抵压块,抵压块边缘处转动安装有与棘轮相互配合的限位块。将模具插入外齿圈内部后,通过转动棘轮带动连接杆和弧形推杆转动,弧形推杆推动密封块沿着弧形油槽滑动。弧形油槽内的液压油受到密封块的挤压后推动橡胶块沿着滑槽向滑槽外侧滑动,直至橡胶块外端抵压到模具外表面。通过限位块对棘轮起到限位作用,保证固定机构转动过程中棘轮不会发生回转,从而保证了固定机构对模具的固定效果,确保模具可以跟随固定机构同步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林妃,未经潘林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73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