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构建龙井绿茶品质判别模型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1206.0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5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郭亚辉;钱和;杨晓童;王海利;成玉梁;孔俊豪;杨秀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16C20/70 | 分类号: | G16C20/70;G16C20/20;G06K9/62;G01N33/00;G01N21/31;G01N30/02;G01N21/25;G01N33/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最小 构建 龙井 绿茶 品质 判别 模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构建龙井绿茶品质判别模型的方法,属于食品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利用龙井绿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儿茶素、叶绿素、色差值和香气成分等理化指标作为特征值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与绿茶感官品质相关的有效成分,提取特征变量,并讨论不同品种绿茶对判别模型的适应性,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建立一种精度高、准确度好的PLS‑DA品质判别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构建龙井绿茶品质判别模型的方法,属于食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绿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在全球流行。据中国农业信息网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绿茶年产量达到166.2万吨,占全国六大茶类总产量的61.0%,绿茶出口量占各茶类出口总量的83%,是产生经济效益的主要茶类。近年来,关于绿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辐射、神经性衰退疾病等功能研究。
绿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和营养价值,是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有效判别绿茶品质变化的量化模型,难以评估绿茶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因此,开展绿茶品质判别模型研究,建立有效的判别模型,利用判别模型对贮藏过程中的绿茶进行品质评价,对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提高绿茶质量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建立一种龙井绿茶品质判别模型,对不同等级龙井绿茶的品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明确传统方法确定的感官评分与理化指标和智能感官分析结果的关联性,通过统计学方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与绿茶感官品质相关的有效成分,提取特征变量,从而建立有效的绿茶品质判别模型,为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判别绿茶品质提供参考。本发明建立一种PLS-DA模型,讨论不同品种绿茶对判别模型的适应性,建立一种精度高、准确度好的品质判别模型。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立龙井绿茶品质判别模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测定龙井绿茶的理化指标,获得龙井绿茶的数据信息,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处理所得数据信息,剔除部分对绿茶品质贡献不大或冗余的信息,提取有效的主成分;采用测定感官审评评分对相应龙井绿茶进行等级评分;
(2)将经处理后的龙井绿茶的理化指标测定的数据信息与相应龙井绿茶进行等级评分进行关联,建立龙井绿茶品质判别PLS-DA模型。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龙井绿茶的理化指标包括: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儿茶素、叶绿素、色差值和香气成分。
对步骤1)获得的结果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与绿茶感官品质相关的评价指标,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剔除部分对绿茶品质贡献不大或冗余的信息,提取有效的主成分。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龙井绿茶的茶样采集分别在三个公司购买不同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的龙井绿茶,每个公司取每个等级茶样各10组,共180个茶样用于实验。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采集钱塘产区三个企业的不同等级龙井绿茶,共180个样品,对每个样品的感官审评评分、理化成分和智能感官分析进行系统研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龙井绿茶的感官评审过程如下:
对不同等级的龙井绿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进行感官评分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将茶样随机编号,由10位经过评茶员培训的专业审评人员根据其感觉与标准样品的比照打分,先于白底托盘中评定绿茶的形状、整碎、净度和色泽,准确称量每个茶样3.0g(精确到0.01g),倒入150mL沸水,盖上杯盖冲泡4min后,出汤,评定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每个品质因子按总分100分打分,茶样审评的得分为各个因子的单项得分乘以评分系数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未经江南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12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