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智能玻璃热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07738.7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0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布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布东 |
主分类号: | C03B23/025 | 分类号: | C03B23/025;G06F30/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陈列生;覃业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智能 玻璃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智能玻璃热弯系统,包括炉体、控制箱、驱动装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此工艺是依靠产品自重成型,所以产品热弯后不用抛光,从而缩短了产品制程,本技术热弯工艺依靠产品自重,玻璃在一定温度下成半熔化状态,充分贴合模具而形成需要的形状,并在一450‑500度的情况下,充分定型30分钟,让产品的内应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形成材料的记忆功能,即使冷却后,产品也能保持现在的形状,而不会发生形变;本技术是将软硬件有机结合,全程做到控制精确、准确,并且无需通过外力对模具进行压制,不会产生模具压印,因此提高了成品工作效率;品质可控,可大批量量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热弯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智能玻璃热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3D热弯工艺生产车载产品,是用上下模具热压的工艺做,此工艺特点是产品在短时间将温度上升到玻璃的软化点,再用外力将玻璃压成需要的形状,这样有两个缺点,一:当外力撤销后,玻璃易发生形变;二:玻璃表面受到模具的压力,玻璃表面会有明显的模具压印,需要进一步处理;并且此工艺的模具较贵,且不耐用,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市场上3D热弯工艺生产车载产品,是用上下模具热压的工艺做,此工艺特点是产品在短时间将温度上升到玻璃的软化点,再用外力将玻璃压成需要的形状,这样玻璃易发生形变,并且玻璃表面受到模具的压力,玻璃表面会有明显的模具压印,需要进一步处理;此工艺的模具较贵,且不耐用,生产成本较高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全自动智能玻璃热弯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玻璃热弯系统,包括炉体、控制箱、驱动装置,所述炉体一侧设有控制箱,所述炉体为空腔的壳体,所述炉体一侧设有供热弯工作台进出的炉门,所述炉体内设有若干个温控探头,所述炉体内设有若干根加热管,所述炉体内中部设有热弯工作台,所述炉体内下部设有驱动热弯工作台上下运动及抽拉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控制箱内设有主控板、温控模块、驱动装置控制模块、加热控制模块,所述主控板与温控模块、驱动装置控制模块、加热控制模块分别信号连接,所述温控探头与温控模块信号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驱动装置控制模块信号连接,所述加热管与加热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主控板安装有PLC软件,所述PLC软件通过驱动装置控制模块控制热弯工作台进出炉体,所述PLC软件通过温控模块连接的温控探头感知炉体内温度且按设定程序通过加热控制模块连接的加热管控制加热的时间及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炉体四个角下方分别设有炉体支脚,所述炉体内上部架设有若干根第一加热管。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轨,所述炉体的炉门下部延伸设有导轨,所述导轨前端两个角下方分别设有导轨支脚,所述热弯工作台前端两个角设有与导轨相配合的滑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炉体的上盖弹起后再驱动滑轮带动热弯工作台滑出,所述热弯工作台前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炉门相配合,所述热弯工作台下部设有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上方设有模具支架,所述底部支架与模具支架之间架设有若干根第二加热管,所述模具支架上设有热弯模具,所述热弯模具上放置有需要热弯成形的玻璃基材,所述玻璃基材中部需要热弯的位置上方架设有第三加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上设有触摸显示屏,所述控制箱的壳体一侧设有散热扇。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气缸驱动装置、第二气缸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气缸驱动装置驱动炉体的上盖上下运动,所述第二缸驱动装置驱动热弯工作台抽拉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炉体为耐高温保温隔热炉体,所述炉体下部设有散热网。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为耐高温保温隔热挡板。
进一步地,一种全自动智能玻璃热弯系统的热弯控制方法:
(1)模具制作:先将客户需要的弯折或曲面玻璃进行图形分析,然后进行CAD绘图,根据模具制作图进行热弯玻璃模具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布东,未经陈布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77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