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防集沙及沙埋功能的“蛛网”形组合沙障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00301.0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18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雷自强;熊红冉;叶喜娥;王娜;杨凤红;孔妍蓉;康玉茂;杨尧霞;米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张英荷 |
地址: | 73007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防集沙 功能 蛛网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集沙及沙埋功能的“蛛网”形组合沙障,整体呈“蜘网”形,由弧网沙障和线形沙障连接组成,所述弧网沙障由多层弧网组成,每层弧网由若干个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连接组成,所述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由沙丘顶向外扩展且平行排列。本发明与普通草方格比较,辅助沙生植物种植保活率相似,但可以节省20%的铺设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蛛网”组合沙障具有疏导、分流、减缓、阻隔及固定流沙的功能,可以降低集沙和沙埋,与一般草方格比较,“蛛网”组合沙障可以降低30%的集沙和沙埋面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蛛网”形组合沙障,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集沙及沙埋功能的“蛛网”形组合沙障,属于水土保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全世界有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影响,每年的经济损失达420亿美元。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林业局2015年发表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及甘肃等地。荒漠化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荒漠化区域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阻滞可持续发展,荒漠化仍然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多风,植被稀疏,这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随着我国人口密度的增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加之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及滥牧、滥挖、滥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降,进一步出现生态环境恶化,更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
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防沙方法。草方格固沙属于工程固沙中直立式沙障固沙,因为方法比较完善,推广使用面积广,每年全国铺设的草方格几亿至几十亿亩。
草方格固沙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固沙方法,但是目前面临三个主要问题。第一,随着原料秸秆(主要是麦草和稻草)收购和运输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提高,铺设草方格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第二,方格对风沙流只有阻隔和固定作用,没有疏导和分流作用,导致在持续输沙区形成严重的沙埋和集沙;第三,麦草或稻草一般气候条件下3~4年基本完全分化,所以需要反复扎制。我国一些气候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解放以来已经反复扎制超过60次,总投资十分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草方格固沙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高效防集沙及沙埋功能的“蛛网”形组合沙障。
本发明一种具有防集沙及沙埋功能的“蛛网”形组合沙障,整体呈 “蜘网” 形,由弧网沙障和线形沙障连接组成,所述弧网沙障由多层弧网组成,每层弧网由若干个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连接组成,所述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由沙丘顶向外扩展且平行排列。
所述沙丘迎风坡区域,两个相邻线形沙障之间每层弧网由5~9个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组成;所述沙丘逆风坡区域,两个相邻线形沙障之间每层弧网由3~5个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组成;迎风坡与逆风坡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的方向相反,弧顶与主风沙流方向正对。
所述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的列间距为1.2~2.5 m,行间距为0.8~1.2m。所述线形沙障之间的距离为1.5~2.5 m。所述半圆弧沙障的弧半径为1.0~2.0 m。所述椭圆弧的大小、半圆弧具体半径、弧间距的具体数值根据沙丘的高度、坡度及风沙流方向决定。
所述迎风坡坡度≤30°时,两个相邻线形沙障之间每层弧网由3~4个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构成;逆风坡坡度≤30°时,两个相邻线形沙障之间每层弧网由2~3个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构成;迎风坡与逆风坡椭圆弧或半圆弧沙障列间距均为2 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师范大学,未经西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03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