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杆传动式前轮转弯防摆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200061.4 | 申请日: | 202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9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双;王征;宋宪龙;王永和;程迪迪;邓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4C25/50 | 分类号: | B64C25/50;B64C25/36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 地址: | 15006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杆 传动 前轮 转弯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杆传动式前轮转弯防摆机构,包括转弯作动器力矩传递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减摆器;转弯作动器力矩传递机构包括转弯作动器、扭力杆、支架二、支架一,转弯作动器通过支架二、支架一连接前起落架外筒,转弯作动器的活塞杆与扭力杆的摇臂端活动连接,扭力杆杆体部分铰接在支架二以及前起落架外筒的安装接耳三上,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双耳连杆、中间连杆、前起落架环体和扭力臂,双耳连杆与扭力杆杆体部分底端连接,双耳连杆上部接耳与减摆器铰接,双耳连杆下部接耳与中间连杆一端连接,中间连杆另一端与前起落架环体连接,前起落架环体设置在前起落架外筒上,并可绕外筒转动,扭力臂一端连接前起落架环体外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起落架前轮转弯及防摆系统机构传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杆传动式前轮转弯防摆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飞机通过前轮转弯系统实现低速滑跑阶段前起落架的转向控制,并在高速滑跑时通过切换至减摆回路或由减摆器提供足够的动态阻尼防止飞机前轮摆振。目前大型飞机多通过在前起落架上对称布置安装2个转弯作动器驱动前起落架实现转弯操作;而较小型飞机多通过安装在前起落架上的单个转弯作动器或拉杆、钢索等机构驱动前轮实现转弯操作。为了实现前轮所要求的转弯角度及足够的驱动前轮转向的转弯力矩,转弯作动器的体积和长度均较大。对于起落架可收放式飞机,大多数前轮转弯作动器的运动与前起落架环体的运动基本处在同一运动平面,均在机体的外部,起落架收起后前轮转弯作动器进入前起落架舱从而不会影响飞机的气动外形。但对于不可收放式前起落架,布置在外部的前轮转弯作动器在飞行后会破坏气动外形,产生较大的气动阻力,一定程度上会减小飞机航程,增加油耗,同时影响美观性。因此,对于起落架不可收放式飞机,为了避免将转弯作动器布置在机身外部,需要一种不同平面间运动的传递机构,使转弯作动器可以布置在前起落架环体上方的机身内,实现转弯作动器的合理布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起落架不可收放式飞机,为了实现飞机低速滑跑时起落架的转弯操纵和高速滑行时的动态防摆功能,同时,避免转弯作动器布置在前起落架环体同一平面致使转弯作动器处于飞机外部,从而影响飞机的气动外形,造成较大的飞行阻力,产生燃油经济性等问题以及整体的美观性,提供一种连杆传动式前轮转弯防摆机构,实现转弯作动器的合理布置。并且通过双耳连杆等机构方便前起落架减摆器的布置实现减摆功能。同时,通过连杆机构的合理设计,可以实现不同的传力比,适应不同飞机前轮转弯系统的布置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连杆传动式前轮转弯防摆机构,包括转弯作动器力矩传递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减摆器(12);所述的转弯作动器力矩传递机构包括转弯作动器(1)、扭力杆(5)、支架二(4)、支架一(3),所述的转弯作动器(1)通过支架二(4)、支架一(3)连接在前起落架外筒(13) 上,所述的转弯作动器活塞杆(2)与扭力杆(5)的摇臂端活动连接,所述的扭力杆(5)的杆体部分铰接在支架二(4)以及前起落架外筒(13)的安装接耳三(16)上,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双耳连杆(7)、中间连杆(9)、前起落架环体(10) 和扭力臂(11),所述的双耳连杆(7)与扭力杆(5)杆体部分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双耳连杆(7)的上部接耳与减摆器(12)铰接,双耳连杆(7)的下部接耳与中间连杆(9)一端连接,中间连杆(9)另一端与前起落架环体(10)连接,所述前起落架环体(10)设置在前起落架外筒(13)上,并可绕前起落架外筒(13)转动,所述的扭力臂(11)一端连接在前起落架环体(10)外部。
进一步,所述的扭力臂(11)另一端与前起落架内筒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支架一(3)通过安装接耳一(14)固定在前起落架外筒(13)上,支架二(4)通过安装接耳二(15)固定在前起落架外筒(13)上。
进一步,所述的双耳连杆(7)与扭力杆(5)杆体部分底端通过花键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扭力杆(5)杆体部分底端还设置有弹性挡圈(8),通过弹性挡圈(8)进行轴向限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000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