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氨化反应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99021.2 | 申请日: | 2020-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31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宇;乔凯;彭绍忠;艾抚宾;王丽博;祁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29/70 | 分类号: | B01J29/70;B01J27/24;B01J35/10;B01J37/02;C07C209/60;C07C211/07;C07C209/16;C07C211/11;C07C209/02;C07C211/5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氨化 反应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氨化反应的Hβ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催化剂重量为基准,所述催化剂包括:Hβ分子筛50%~85%,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以元素计0.1%~2%,氮化硅0.1%~7%,氧化铝5%~41%;其中,所述Hβ分子筛的硅铝摩尔比为20~200。本发明的催化剂,通过使用氮化硅进行改性,且将氮化硅均匀负载在分子筛内外表面,大幅度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碱腐蚀能力,避免了使用过程中骨架硅的溶解,从而提高了催化剂机械稳定性,延长了催化剂的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化反应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说是一种分子筛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氨化反应是化工领域中一类重要化学反应,如异丁烯氨化制备叔丁胺、苯胺合成二苯胺、己二醇氨化制备己二胺等。目前,国内外专利技术中介绍的氨化催化剂多为固体酸催化剂,如US3118944和US4454348等专利采用苯胺气相缩合法制备二苯胺,采用活性氧化铝作为固体催化剂;US3944613介绍了一种苯胺液相合成二苯胺过程,采用了无定型硅铝为催化剂;CN94107296.7描述了在苯胺液相连续制备二苯胺过程中采用Beta分子筛催化剂等。在国内实现工业化的催化剂为Beta分子筛催化剂。
氨化反应是一个碱性环境下的酸催化反应,催化剂失活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结构复杂的反应物、产物和副产物在酸中心上发生碳数增加的石墨化过程,催化剂因积碳而堵塞孔道造成催化剂失活,反应物无法扩散进入孔道接触酸中心,产物也无法扩散出孔道而加剧石墨化反应过程。二是催化剂长时间处于碱性的反应体系中,造成Si-Al结构的催化剂的骨架硅溶解,催化剂结构稳定性变差,晶体骨架结构被破坏甚至坍塌。
为解决第一方面问题,往往采用调变分子筛酸性质和孔道结构的方法。如CN1289642A、CN1951564A描述了在苯胺液相连续制备二苯胺过程中,对所用的Hβ分子筛和氧化铝组成的催化剂又进行了改进,在催化剂中分别添加了碱土金属和碱金属,调节催化剂的酸性中心,减少了催化剂上易发生聚合反应的强酸中心,苯胺转化率和二苯胺选择性均有所提高。CN105618106B采用多级孔Beta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孔容和孔径的增加,改变了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行为,增加了催化剂的容碳能力,提高了催化剂单程运转周期。
但对于第二方面问题,目前鲜有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氨化反应催化剂,该催化剂的耐碱性能有显著提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Hβ分子筛催化剂,以催化剂重量为基准,所述催化剂包括:
Hβ分子筛50%~85%,优选65%~80%;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以元素计0.1%~2%,优选0.3%~1.6%;
氮化硅0.1%~7%,优选1%~5.2%;
氧化铝5%~41%,优选10%~35%;
其中所述Hβ分子筛的硅铝摩尔比为20~200,优选25~100。
进一步的,所述Hβ分子筛催化剂为条形或球型,为条形时其截面可以是圆柱形、三叶草或四野草形状,直径为0.5~3.0mm,优选1.0~2.0mm;为球型时,其直径为0.5~5.0mm,优选1.0~3.0mm。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300~600m2/g,优选400~550m2/g;比孔容为0.25~0.5mL/g,优选0.3~0.45mL/g;平均孔直径为1.5~5nm,优选2.0~4.0nm。
进一步的,所述的碱金属选自碱金属Li、Na、K中的至少一种,优选Na;所述碱土金属选自Mg、Ca、Sr中的至少一种,优选Mg。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催化剂中还可以包括稀土金属或其他元素,如La、Ce、Pr、Zr、B、P等,其金属单质占催化剂重量百分比为0.01%~5%,优选0.0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9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