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负载响应的轮边驱动液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98398.6 | 申请日: | 2020-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6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林启盛;姚志荣;林伟;张冠华;张洪勋;吴斌杰;杨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1/22 | 分类号: | F15B11/22;F15B13/06 |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黄伟敏 |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负载 响应 驱动 液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负载响应的轮边驱动液压系统,包含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左驱油缸、左驱马达、右驱油缸、右驱马达;所述左驱马达和所述右驱马达串联连接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之间;所述左驱油缸和所述右驱油缸并联连接,所述左驱油缸和所述右驱油缸的无杠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油口,所述左驱油缸和所述右驱油缸的有杠腔连接至所述左驱马达和所述右驱马达的串联处。本发明具有负载响应的功能,在移动过程中车辆轮胎所受到的力增加,做用在马达上的压力也会跟着增加,油缸的推力也跟着增加,使马达的旋转带动车轮旋转不会因摩擦力不足产生打滑现象或因油缸推力太大造成挤压车辆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系统领域,具体指有一种具有负载响应的轮边驱动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在本身无驱动器的车辆中,如可涉及拖车、房车、船艇等。为方便无驱动车辆在脱钩状态下移动、挪移,一般在不自带驱动器的车辆上安装电动的驱动装置,这种驱动装置安装在车轮外侧,通常安装于紧邻驱动单元应驱动的车轮之前或之后的区域中。以摩擦接合的方式与车辆的车轮形成接触,驱动单元的旋转带动车轮旋转。现有的这种驱动装置都是电驱动的形式,电驱动装置其驱动扭矩偏小,安装空间需求大。无法驱动大吨位不自带驱动器的车辆,移动距离无法太远,移动动作时间无法太长。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具有负载响应的轮边驱动液压系统是本发明研究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负载响应的轮边驱动液压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负载响应的轮边驱动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左驱油缸、左驱马达、右驱油缸、右驱马达;
所述左驱马达和所述右驱马达串联连接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之间;
所述左驱油缸和所述右驱油缸并联连接,所述左驱油缸和所述右驱油缸的无杠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油口,所述左驱油缸和所述右驱油缸的有杠腔连接至所述左驱马达和所述右驱马达的串联处。
进一步地,所述左驱马达和所述第一油口之间设置有顺序阀。
进一步地,所述左驱马达和所述右驱马达的串联处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常态位为所述左驱马达向所述右驱马达单向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导电位为所述左驱马达与所述右驱马达双向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与所述右驱马达之间设置有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连接至所述第二油口,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常态位为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与所述右驱马达并且截断第一电磁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油口,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导电位为截断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与所述右驱马达并且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和所述第二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左驱油缸与所述右驱油缸的并联处设置有第三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常态位为所述第一油口向所述左驱油缸与所述右驱油缸的并联处单向连通,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导电位为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左驱油缸与所述右驱油缸的并联处双向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右驱马达之间设置有第四电磁换向阀,所述第四电磁换向阀的常态位为连通所述第一油口至所述左驱油缸或所述右驱油缸并且截断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右驱马达,所述第四电磁换向阀的导电位为截断所述第一油口至所述左驱油缸或所述右驱油缸并且连通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右驱马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之间设置有平衡阀。
进一步提供一种驱动车,包含上述所述的液压系统。
因此,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效果和/或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83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