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桑黄菌室内栽培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197166.9 申请日: 2020-10-31
公开(公告)号: CN112514734A 公开(公告)日: 2021-03-19
发明(设计)人: 龚光禄;王沁;胡腾文;杨通静 申请(专利权)人: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18/00 分类号: A01G18/00;A01G18/20;A01G18/40
代理公司: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代理人: 周黎亚
地址: 550000 贵州*** 国省代码: 贵州;5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桑黄菌 室内 栽培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食药用菌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桑黄菌室内栽培方法,包括栽培料制备、装瓶、灭菌、接种与发菌、出菇管理、采收。所述栽培料制备是采用桑木屑45‑55%、棉籽壳35‑25%、麦麸17.5%、石灰1%、石膏1%、硫酸镁0.2%、磷酸二氢钾0.3%混合制成栽培料。所述装瓶是将栽培料分装至组培瓶中,装料量距瓶口1cm左右;其中,组培瓶的瓶口用特制的瓶盖封口,瓶盖上预留有1~2个宽2mm、长3cm左右的出菇口。本发明提供的桑黄栽培方法,桑黄菌丝长势快,栽培周期短,接种后32d可发生原基,比菌袋栽培提前了13天左右;子实体单体重,生物转化率高,可达36.4%左右;且出菇方式简单,适宜大规模生产,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桑黄菌室内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桑黄(Phellinus),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该菌在我国中南地区通常生长于桑属(Morus L)植物上,且其子实体为黄褐色,故名桑黄。它是近几年开发的一种多年生的珍贵药用真菌,是我国最有发展前景的23种药用真菌之一。桑黄子实体入药,味微苦,用以治疗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脾虚泄泻等病症。相关研究表明,桑黄的水提物对小白鼠S-180的抑制率为96.7%,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87%;而桑黄中的多糖是抗癌作用的主要成分。由于桑黄具有显著的抗癌效果,目前对桑黄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药用真菌领域的热点。传统上,桑黄中的活性成分多糖通常从子实体中提取;但由于桑黄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加之人工培育的桑黄菌种性质不稳定,这限制了对桑黄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桑黄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外对桑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裂蹄针层孔菌[Phellinuslinteus(Berk.et.Curt)Teng]、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L.et.Fr)Quel]和鲍氏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 Pilat)。桑黄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Wu,T.hattY.C.Dai,为2012年在我国发现的世界新种,仅寄生于桑树上,其子实体菌盖多数叠生在一起,马蹄形或不规则形,幼时柠檬黄至金黄色,老时土黄色或黄棕色;由于桑黄菌(Inonotussanghuang)发现较晚,对于该桑黄菌种的栽培研究较少。

申请号为CN201310252255.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在无菌条件下取0.3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黄栽培培养基上,恒温28℃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将菌袋移至出黄场地,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申请号为CN201510541900.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桑黄栽培的制作方法,首先采用桑枝截成小木段,配入桑木屑、麦麸、石膏,拌匀装袋,灭菌后接种桑黄菌种,培养25~35天,获得活化的桑黄菌种;然后采用桑木屑、麦麸、玉米面、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石膏、白糖配置桑黄栽培培养基,然后装袋,灭菌后接入活化后的桑黄菌种;然后放入黑暗、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为60~75%、室温22~28℃的培养室培养;经过60~80天的培养后进行出桑黄。

上述专利采用了含有桑树木屑的栽培料栽培桑黄来模拟桑黄在在自然界中的生长过程;但其针对的是普遍的桑黄菌种,在桑黄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Wu,T.hattY.C.Dai栽培方面的效果较差;而且采用的是传统菌袋栽培模式,存在桑黄生物转化率较低、成熟时间较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桑黄菌室内栽培方法,尤其是桑黄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Wu,T.hattY.C.Dai的栽培方法,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桑黄菌室内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栽培料制备:桑木屑、棉籽壳、麦麸、石灰、石膏、硫酸镁、磷酸二氢钾混合配成栽培料;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未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71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