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玻璃钢管生产用的穿线辅助装置及快速穿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9235.1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6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居大伟;罗聪慧;吴昌盛;马武;郝俊伟;周德民;张伟;方振红;杨利明;李凌霄;张贵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0 | 分类号: | B29C70/30;B29C70/54;B29L23/00 |
代理公司: |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8 | 代理人: | 何静月 |
地址: | 441057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玻璃 钢管 生产 穿线 辅助 装置 快速 方法 | ||
一种用于玻璃钢管生产用的穿线辅助装置及快速穿线方法,该穿线辅助装置包括穿线器本体,穿线器本体有多个侧面,各侧面依次连接成封闭的环状面,各侧面中至少两相邻的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组导引齿组,每组导引齿组包括N个以一定间距A依次排列的导引齿,每组导引齿组3的导引齿的数量N相同,每组导引齿组中的各导引齿的间距A不相同;各导引齿齿头处开有深度为H1的过线槽,过线槽槽底与该导引齿相连的穿线器本体的侧面的距离为H2。当穿线器本体环状面自转时。本发明实现快速穿线,解决人工穿线时玻璃纤丝产生的拉毛现象,降低人为不确定度,提升工序质量与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玻璃钢管生产用的穿线辅助装置及穿线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玻璃钢管生产工艺包括穿丝工段、导丝工段、缠绕工段。导丝工段采用导丝梳栉8(如图7、8),导丝梳栉8上的梳齿为柱形,梳齿齿径为3mm,导丝梳栉的梳齿间距B沿玻璃纤维线穿线方向呈逐渐缩小状态,以三种规格导丝梳栉为例,分别为位于前部的大间距导丝梳栉、位于中部的中间距导丝梳栉81、位于后部的小间距导丝梳栉82。
导丝梳栉8在各根玻璃纤维线进行缠绕之前将各根玻璃纤维线7’进行梳理,使各根玻璃纤维线排列成整齐规律的状态汇聚成一束玻璃纤维束,采用玻璃纤维束缠绕形成玻璃钢管。玻璃纤维线由多条玻璃纤丝组成,一根玻璃纤丝的直径在10μm左右。一根玻璃纤维线的直径大约在0.3mm,一束玻璃纤维束的直径大约在2mm。
以大间距梳栉的梳齿间距为10mm,中间距梳栉的梳齿间距为5mm,小间距梳栉的梳齿间距为3mm,三种规格导丝梳栉的的梳齿的直径3 mm为例,现有穿丝工艺因其复杂与特殊性、经济性影响,多采用人工穿线,一次要穿10-20根玻璃纤维线。当玻璃纤维线在穿过梳齿间距为3mm、5 mm的导丝梳栉时,因梳齿间距狭窄,加之操作人员产生的如人眼视觉误差、穿线时手抖动等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分量,使玻璃纤维线在过导丝梳栉的梳齿之间时,玻璃纤维线中玻璃纤丝为离散状态,不易聚拢,玻璃纤维线在拉动过程时可能出现玻璃纤维线展平形成带状结构,玻璃纤维线中的玻璃纤丝易与导丝梳栉的梳齿尖部摩擦或碰撞产生拉毛现象,造成穿线质量控制困难,加之人工穿线效率低,致使玻璃钢管生产面临过程控制难,生产效率提升难的窘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玻璃钢管人工穿丝质量控制难、效率低的不足,提出一种用于玻璃钢管生产用的穿线辅助装置,工人可根据梳齿间距变换不同导引齿,实现快速穿线,解决人工穿线时玻璃纤丝产生的拉毛现象,降低人为不确定度,从而提升工序质量与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玻璃纤维线快速穿线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玻璃钢管生产用的穿线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线器本体,穿线器本体有多个侧面,各侧面依次连接成封闭的环状面,各侧面中至少两相邻的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组导引齿组,每组导引齿组包括N个以一定间距A依次排列的导引齿,每组导引齿组中的导引齿的数量N相同,每组导引齿组中的各导引齿的间距A不相同;导引齿组中的导引齿的齿宽B小于导引齿的间距A;各导引齿齿头处开有深度为H1的过线槽,过线槽槽底与该导引齿相连的穿线器本体的侧面的距离为H2;H1=12-15mm,H2=10±2mm。
当穿线器本体环状面自转时,各侧面上导引齿组中的各导引齿的间距A沿穿线器本体环状面转动方向呈缩小或变大状态。
穿线器本体的一侧面上还设有一组分线齿组,分线齿组由N+1个均布的分线齿组成,相邻两分线齿之间为分线槽, N个分线槽组成一排用于分离N根引导线的分线槽组;分线齿组设置于靠近导引齿的间距A最大的导引齿组外侧处或靠近导引齿的间距A最小的导引齿组外侧处。
分线齿组的N个分线槽与各侧面上的导引齿组的N个导引齿一一对应形成N个环形的齿圈。
各分线槽槽底经一压板槽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92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