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实现精准定位的压铆装置及压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8815.9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32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范志成;袁宇杰;代启超;孙玥;戚勇刚;付天章;王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B21D4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刘英梅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精准 定位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实现精准定位的压铆装置及压铆方法,装置包括定位基座、支撑滑块、手动锁紧件和压铆杆。定位基座、支撑滑块和手动锁紧件配合,形成压铆定位结构;在定位基座的上端中部设置滑块定位槽,支撑滑块可滑动式安装于滑块定位槽内,在支撑滑块的中心设有实现铆轴工件竖向定位的安装孔;在滑块定位槽的两侧设置有实现铆孔工件水平定位的工件定位槽,在两侧工件定位槽的上部均设置有竖向紧定螺纹孔,在两侧工件定位槽的前侧均设置有水平紧定螺纹孔;在竖向紧定螺纹孔内和水平紧定螺纹孔内均安装有手动锁紧件,使铆孔工件水平定位于定位基座上;压铆杆与压铆定位结构配合,实现两工件的压铆连接。本发明保证了铆接定位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制造的零部件加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精准定位的压铆装置及压铆方法。
背景技术
科技的进步,工业发展的加深,精密机械的需求凸显出重要的地位。随着海军日益强大,需要用到许多先进的精密设备和仪器仪表,在这些设备和仪器仪表的设计中,设计者为了达到某种性能的指标,设计出一些体积上偏小,结构较复杂的零件结构件。在这些结构件中,以现有的加工手段很难直接加工而成,为了方便快捷的达到设计的技术要求,这就需要设计一些辅助的工装夹具。现有一任务,是依据装配图将两个零件用铆接的方法连接在一起,但是要保证完成后的组件的形位精度满足图纸设计的技术指标为各项达到0.01mm以内。两个零件中,第一个零件为铆轴工件100,为柱状结构,在靠近一端的部位设置有定位环101,定位环到零件的该端之间的轴段102为与第二零件插装铆接的部分,第二零件为铆孔工件200,为本体201为长方块形两侧制有同心的轴头203的异形零件,在本体的中心制有铆接孔202,与第一零件铆接连接。由于两零件偏小,最大长度尺寸28mm,铆接处直径为Ф6mm。直接铆接的方法,根本不能达到技术要求。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实现三维空间精密调整定位、压紧固定、翻边铆接的压铆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实现精准定位的压铆装置及压铆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实现精准定位的压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基座、支撑滑块、手动锁紧件和压铆杆。
所述定位基座、支撑滑块和手动锁紧件配合,形成压铆定位结构;在定位基座的上端中部位置设置滑块定位槽,所述支撑滑块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式安装于滑块定位槽内,在支撑滑块的中心设置有实现铆轴工件竖向定位的安装孔;在滑块定位槽的两侧设置有实现铆孔工件水平定位的工件定位槽,在两侧工件定位槽的上部位置均设置有竖向紧定螺纹孔,在两侧工件定位槽的前侧位置均设置有水平紧定螺纹孔;在竖向紧定螺纹孔内和水平紧定螺纹孔内均安装有手动锁紧件,使铆孔工件水平定位于定位基座上,且使铆孔工件上的铆接孔与铆轴工件上的铆接柱插装对正;
所述压铆杆与压铆定位结构配合,实现两工件的压铆连接;所述压铆杆由杆体部分和压铆头部分构成,杆体部分的直径大于压铆头部分的直径,两者之间的过渡面形成压铆作用面。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定位槽包括上下连接的矩形槽段和V型槽段;矩形槽段的宽度与支撑滑块的宽度一致。
进一步的:两侧的工件定位槽呈对称设置,工件定位槽为上端设置有开口的开口槽,开口的宽度大于铆孔工件的本体宽度,工件定位槽由前侧面、底面、下定位平面、后定位侧面、顶面围成,前侧面与后定位侧面相对设置、底面与开口槽位置上下对正、下定位平面与顶面上下对正,且下定位面与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铆孔工件的本体部分的厚度;在两侧工件定位槽的顶面对应的侧壁上设置有竖向紧定螺纹孔,在两侧工件定位槽的前侧面对应的侧壁上设置有水平紧定螺纹孔。
更进一步的:定位基座的底面为基准面,后定位侧面对基准面的垂直度及对滑块定位槽的中心面的垂直度均为0.01mm,下定位平面对基准面的平行度为0.01mm。
进一步的:所述手动锁紧件由螺杆及与螺杆的一端固定的操作手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88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新材料加工用烘干装置
- 下一篇:一种换电移载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