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烧结灰的焙烧装置及其应用、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7575.0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2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伟;龙海林;王永密;李浩宇;朱镕;徐彩霞;尹少华;张利波;彭金辉;张艺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1/248 | 分类号: | C22B1/248;C22B1/16;C22B7/02;C22B7/04;C22B11/00;C22B13/00;C22B15/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姜开侠;姜开远 |
地址: | 6505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烧结 焙烧 装置 及其 应用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烧结灰焙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烧结灰的焙烧装置及其应用、使用方法。通过混料机构、造球制粒机构和焙烧炉,并向烧结灰添加氯化剂混料后,置于反应仓内完成氯化焙烧过程,抽气装置经过抽出烟气冷凝回收含银、铅、铜产品,炉渣进入下一工序直接进入传送带,传送至后续工艺进而回收黑色金属铁。所述装置配置紧凑,炉渣通过传送带传至冷却器,破碎后回到烧结工艺,物流运输简单顺畅,减少了转运过程中的热损失。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流程短、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等优点,不仅能回收其中的有色金属;本发明方案的烧结灰焙烧回收工艺具备有价元素回收率高、工艺简洁易操作、成本低易推广和具有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烧结灰焙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烧结灰的焙烧装置及其应用、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烧结灰是铁矿石烧结过程中产生的冶金固废,近年来由于我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产生的烧结灰的量也随之增大。
据统计,我国每吨烧结矿预计可生产15公斤烧结粉尘,因此我国每年将有1151万吨的烧结灰产生。这些灰泥中含有大量的铁、锌、铅、、铜、银、铬、镍等有价元素,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此多年来各大钢铁企业和相关研究院一直都在研究探讨烧结灰的回收利用。
由于烧结灰成分复杂,不同钢铁企业产出的烧结灰成分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有价元素的含量更是差别较大,因此,各研究机构对瓦斯灰回收利用进行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铁品位较高而有色金属含量较低的烧结灰,研究人员主要侧重其中铁元素的回收;对于铅、银、铜含量较高的烧结灰,除了对铁进行回收之外,还要考虑铅、银、铜等有价金属的回收;在所有这些烧结灰的回收利用过程中,人们对低有色金属含量的烧结灰的回收利用研究的较多,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对同时对含有大量铅、银、铜的烧结灰的综合回收利用还存在不少困难,能够同时对烧结灰中这三种元素进行有效回收利用的工艺还不成熟,距离大规模工业化回收利用还存在不小差距。
烧结灰的综合回收利用一般有“火法”和“湿法”两大工艺,其中湿法工艺因最终铅锌回收率低且后续的选铁效果不理想而逐渐被人们抛弃。火法工艺包含高温还原焙烧法、低温还原焙烧法氯化焙烧法。
高温还原焙烧法,将烧结灰配加一定含量的煤粉在高温下(1100℃)进行长时间焙烧,从而使其中的铅锌尽可能挥发出来,该法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铅、铜回收率,但是过程能耗高,且当烧结灰中缺少氯化剂时,像银较难从烧结灰中挥发出来。当大量铁矿物会在较高温度下发生过还原反应生成金属铁粒,高温下生成的液相将金属铁粒与硅酸盐矿物相互包裹,冷却后形成致密结实的焙烧矿,会给后续的磨矿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增加了磨矿成本和对磨矿设备的损耗。
低温还原焙烧法,即在较低温度下(1100℃)进行磁化焙烧,此法可获得较高的铁品位,但是由于焙烧温度较低,烧结灰中铅、铜、银挥发很不充分,大量的有价金属资源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
氯化焙烧工艺是挥发利用金属的氯化物普遍沸点较低易挥发且氯化物高温易分解等特点,利用氯化剂高温释放含氯气体,使铅、银、铜形成氯化物挥发进入烟气中进行回收,而非挥发性元素Fe、Si等则依然留在尾渣中。
因此,针对以上的技术问题,急需设计和开发一种用于烧结灰的焙烧装置及其应用、使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烧结灰的焙烧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烧结灰的焙烧装置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烧结灰的焙烧装置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装置包括:混料机构、造球制粒机构和焙烧炉;
所述混料机构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造球制粒机构设置第三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焙烧炉设置有第四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75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细胞独立包装袋
- 下一篇:一种颜色识别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