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冲压试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84263.4 | 申请日: | 2020-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0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 发明(设计)人: | 赵坤民;陈众;郑仁成;吴宏宇;刘多加;贺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22/22 | 分类号: | B21D22/22;B21D37/12;B21C51/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汪丹琪 |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研究 冲压 滑移 线形 成规 模具 试验 方法 | ||
1.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下模板、第一凹模、第二凹模、第一压边圈、第二压边圈、凸模;所述上模板用于固定在压机滑块上,所述下模板用于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所述凸模设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下模板上且在所述凸模两侧设有连接第一压边圈底部的第一弹簧组件和连接第二压边圈底部的第二弹簧组件;所述第一凹模和所述第二凹模设于所述上模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压边圈对应设于第一凹模下方,所述第二压边圈对应设于第二凹模下方,所述第一压边圈和所述第一凹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边圈和所述第二凹模之间用于放置冲压板料;所述第一压边圈其面朝第一凹模侧设有第一压边槽,所述第一凹模其面朝第一压边圈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压边圈其面朝第二凹模侧设有第二压边槽、第三压边槽,所述第二凹模其面朝第二压边圈侧设有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第一压边槽用于容置第一活动拉延筋并容置调节第一活动拉延筋伸出第一压边槽的高度的若干垫片,第二压边槽用于容置第二活动拉延筋并容置调节第二活动拉延筋伸出第二压边槽的高度的若干垫片,第三压边槽用于容置第三活动拉延筋并容置调节第三活动拉延筋伸出第三压边槽的高度的若干垫片;所述第一活动拉延筋、所述第二活动拉延筋、所述第三活动拉延筋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压边槽、所述第二压边槽、所述第三压边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第一活动拉延筋、第二活动拉延筋、第三活动拉延筋在被垫片垫高后,第一活动拉延筋被垫高的整体高度大于第二活动拉延筋被垫高的整体高度或第三活动拉延筋被垫高的整体高度,使得板料流过第一活动拉延筋所产生的阻力等于板料流过第二活动拉延筋和第三活动拉延筋所产生的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拉延筋被垫高的整体高度=所述第二活动拉延筋被垫高的整体高度+所述第三活动拉延筋被垫高的整体高度;所述被垫高的整体高度为活动拉延筋自身高度与所需垫片高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拉延筋、所述第二活动拉延筋、所述第三活动拉延筋的高度取决于板料的材料特性和拉伸变形量的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拉延筋其面朝第一凹槽的顶端表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活动拉延筋其面朝第二凹槽的顶端表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三活动拉延筋其面朝第三凹槽的顶端表面为弧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压边槽、第二压边槽、第三压边槽中均未容置垫片时,第一活动拉延筋容置于第一压边槽内,第一活动拉延筋的顶部与第一压边圈上表面平齐,第二活动拉延筋容置于第二压边槽内,第三活动拉延筋容置于第三压边槽内,第二活动拉延筋的顶部、第三活动拉延筋的顶部均与第二压边圈上表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组件包括氮气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为顶端具有圆角的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由本体和带圆角的镶块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不同切线夹角和圆弧半径的圆角能形成不同冲压件的棱线特征。
10.一种冲压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研究冲压滑移线形成规律的模具实现,方法包括:
步骤S01,将上模板固定在压机滑块上,将下模板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将板料放置于第一凹模与第一压边圈之间以及第二凹模与第二压边圈之间;
步骤S02,冲压第一阶段:压机滑块下行,第一凹模与第一压边圈压合,第二凹模与第二压边圈压合,板料被压紧;
冲压第二阶段:随着第一凹模和第一压边圈,第二凹模和第二压边圈继续下行,板料从两侧流入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之间的凹模型腔,并与凸模接触成形;
冲压第三阶段:随着第一凹模和第一压边圈,第二凹模和第二压边圈再继续下行,板料流过第三活动拉延筋,第一活动拉延筋和第二活动拉延筋起作用,板料在第一压边圈上停止流动,在第二压边圈上继续流动,直至第二活动拉延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426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