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3193.2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70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魏志国;陈凯;李勇;柯汉兵;林原胜;柯志武;张克龙;王苇;李邦明;肖颀;苟金澜;吴君;王俊荣;庞杰;黄崇海;赵振兴;代路;戴春辉;劳星胜;柳勇;吕伟剑;廖梦然;马灿;杨小虎;宋苹;陈列;李少丹;李献领;陈朝旭;陶模;冯毅;郑伟;周宏宽;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21/38 | 分类号: | B63H21/38;F28D7/00;F28F9/02;F28F9/013;F28F9/22;F28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吕伟盼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舷外共形 冷却器 冷却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变径管,所述换热管包括支撑部,多个所述换热管对应的所述支撑部相互接触支撑,以在多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冷却水流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设置具有支撑部的换热管,多个换热管通过其支撑部相互接触形成支撑结构,能够有效抑制流激振动,避免管束结构周期疲劳及相互之间碰撞产生的应力损伤,提高了冷却器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通海冷却系统是为各种换热器提供冷却海水的复杂管路系统。为了缩短通海冷却系统的海水管路、减少海水泵的数量以及降低管路系统的腐蚀泄露风险和提高换热设备的可靠性,目前大型船舶普遍采用中央冷却技术,将不同热源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中间淡水管路汇集到集中冷却器,由集中冷却器集中冷却后释放到海洋环境。
传统的船舶冷却系统中的冷却器布置在舱内,而为了满足冷却量需求及换热效率,集中冷却器的体积通常十分庞大,导致中央冷却系统占用大量的舱内空间。因此,部分船舶开始采用舷外冷却技术,将集中冷却器放置在舷外,即舷体内外壳之间,并将冷却器直接浸没在冷却水中对中间淡水回路中的淡水进行冷却,降温后的淡水在中间淡水回路循环水泵驱动下冷却各船用用户。
在传统舷外冷却系统中,通常借助加热海水产生的自然循环实现热量导出,但这种舷外冷却器体积较大。进而有产品借助舷外水流与船体的相对速度产生强迫循环带走热量,但是舷外冷却器的换热管束在流体冲刷下容易产生流激振动,长期使用容易发生结构疲劳破损,从而影响冷却器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舷外冷却器的换热管束易产生流激振动,从而影响冷却器长期使用的可靠性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变径管,所述换热管包括支撑部,多个所述换热管对应的所述支撑部相互接触支撑,以在多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冷却水流道。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所述换热管还包括换热部,所述换热部的管壁构造有导流翅,用于将所述冷却水流道内的冷却水从冷却水入口向冷却水出口的方向导流。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所述导流翅沿所述换热部的轴向设置,其横截面形状为从所述管壁向外延伸的渐缩形。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所述导流翅远离所述管壁的一侧低于所述支撑部的外侧壁。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呈蜂窝式或矩阵式排列的多个相邻所述换热管的所述支撑部之间存在间隙。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多个所述换热管布设于舷体的内壳与外壳之间。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还包括壳体,多个所述换热管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壳壁和外侧壳壁,所述内侧壳壁与所述内壳共形,所述外侧壳壁与所述外壳共形。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还包括与所述换热管两端连通的封头,所述封头内设有分程隔板,所述分程隔板将多个所述换热管分为多组以形成多管程流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冷却系统,包括循环泵、用户换热器和上述任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所述用户换热器的用户冷却介质出入口分别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相连通,所述循环泵安装于所述用户换热器和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的连通管路上。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冷却系统,还包括自流发生器,所述自流发生器与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的冷却水入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31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阻式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
- 下一篇: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