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涂层缺陷检测与标记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72377.7 | 申请日: | 2020-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6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吕永胜;王向伟;彭锐晖;沙建军;陈宗阳;赵博;张公韬;仇吉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G01N21/84;G01N21/01;B05B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涂层 缺陷 检测 标记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涂层缺陷检测与标记系统及方法,涉及图像采集处理技术,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用于检测汽车车体表面涂层缺陷,并对缺陷进行标记。该系统包括:照明装置1、检测车间支架2、待检测车体3、轨道4、支撑底座5、轨道移动装置6、机械臂7、照明光源8、缺陷标记装置9、图像采集装置10、计算机系统11。本发明可对整车表面涂层进行缺陷检测,对涂层缺陷进行分类,并以特定颜色的溶液进行缺陷标记,对涂层缺陷实现自动化、流水线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采集处理技术,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涂层缺陷检测与标记系统。
背景技术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不伤害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或外部表面形貌状态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因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而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及缺陷的类型、性质、数量、形状、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光学成像技术是通过捕获目标反射的光线信息,从而在传感器中形成目标图像信息,可快速获取目标图像信息,并传输至图像处理设备,可用于常规的物体表面缺陷检测。
传统的涂层缺陷检测是人工方法,主要依靠人眼观察,检测缺陷位置及缺陷类型;检测效果和效率主要依赖于检验人员的经验,主观影响因素大,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具体而言,工人劳动强度大,眼睛容易疲劳,极易出现漏检等现象,无法保证检测质量。并且而且人工检测可持续周期短,效率低,不能满足产品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机器视觉检测是非接触无损检测,与传统的检测手段相比,不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可实现流水线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涂层缺陷检测与标记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涂层缺陷检测与标记系统旨在解决当前涂层缺陷检测效率低、无法标记缺陷类型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涂层缺陷检测与标记系统,所述涂层缺陷检测与标记系统包括:照明装置1、检测车间支架2、待检测车体3、轨道4、支撑底座5、轨道移动装置6、机械臂7、照明光源8、缺陷标记装置9、图像采集装置10、计算机系统11。其中,照明装置1用于提高检测车间的亮度;检测车间支架2用于承载照明装置1,并提供检测场所空间;待检测车体3是指涂装后移动到检测车间内等待检测的车体;轨道4用于轨道移动装置6便捷移动;支撑底座5用于承载机械臂7沿着既定的轨道进行移动;轨道移动装置6用于支撑底座5沿着轨道进行移动;机械臂7用于承载照明光源8、缺陷标记装置9和图像采集装置10;照明光源8用于提高车体表面待检测区域的局部亮度;缺陷标记装置9用于对车身表面缺陷区域进行标记;图像采集装置10用于采集车体表面图像,并将图像传输至计算机系统11;计算机系统11用于分析采集到的车体表面图像是否包含缺陷,并对缺陷进行分类,然后判断缺陷区是否标记完成,根据缺陷类型,控制缺陷标记装置9对缺陷区域进行特定颜色的溶液标记;若未检测到涂层缺陷或缺陷已标记完成,则控制轨道移动装置和机械臂移动,采集下一处待检测区域涂层图像。
优选地,所述照明装置1包括工业视觉光源及供电设备;供电设备为对工业视觉光源供电,工业视觉光源照射于待检测车身车体四周,以提高待检测车体整体亮度。
优选地,检测车间支架2固定于地面上,以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于检测车身车体表面缺陷,并可承载、安装照明装置1。
优选地,轨道4为双轨道,固定于地面,围绕于待检测车体四周。
优选地,支撑底座5下安装有轨道移动装置6,支撑底座可沿着轨道4进行移动,并用于承载机械臂7。
优选地,轨道移动装置6包括轨道滑轮、传动电机,对传动电机进行供电及计算机系统11控制,可支撑底座5移动,控制移动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23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