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电池行驶中的散热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56681.2 | 申请日: | 2020-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0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陈惠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惠萍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43;H01M10/6556;H01M10/6563;H01M10/6567;H01M50/213;H01M50/244;H01M50/24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400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电池 行驶 中的 散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行驶中的散热装置,其结构包括气流引向结构、混合进流结构、安装底板、电池、自动排流结构,本发明具有的效果:气流引向结构和混合进流结构以及自动排流结构三者相配合,通过所形成的结构件与汽车前进气格栅和前挡风玻璃下水槽连接,汽车在行驶时前进气格栅开启,部分经过汽车周围的气流,通过进气格栅进入到散热装置中,带走电池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在雨天或者使用玻璃水清洗前挡时,所产生的液体被下水槽回收,且液体进入散热装置中,且在电池外圈设有的吸热管道中流动,达到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且液体进入管道时,部分气流会随液体进入到管道中,能够提高液体的流速,避免管道积液影响电池的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电动汽车电池行驶中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动汽车电池分两大类,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蓄电池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专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随着电动汽车的种类不同而略有差异,在仅装备蓄电池的纯电动汽车中,蓄电池的作用是汽车驱动系统的唯一动力源,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蓄电池需要持续的放电,电动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块,蓄电池的放电电流越高,产生的热量就会越高,电动汽车蓄电池的散热方式通常为液冷和风冷,液冷通常需要额外的电机辅助液流循环吸收电池的热量,风冷通常是利用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气流对电池进行冷却,采用现有液冷和风冷技术,难以有效对电动汽车的蓄电池进行散热,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蓄电池周围容易集热,严重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随着续航里程增加,蓄电池的老化速度越快,因此需要研制一种电动汽车电池行驶中的散热装置,以此来解决采用现有液冷和风冷技术,难以有效对电动汽车的蓄电池进行散热,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蓄电池周围容易集热,严重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随着续航里程增加,蓄电池的老化速度越快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动汽车电池行驶中的散热装置,其结构包括气流引向结构、混合进流结构、安装底板、电池、自动排流结构,所述的安装底板顶部设有气流引向结构,所述的气流引向结构和安装底板连接,所述的气流引向结构前端设有混合进流结构,所述的混合进流结构和气流引向结构相配合,所述的气流引向结构后端设有自动排流结构,所述的自动排流结构和气流引向结构相配合,所述的气流引向结构内部排列有电池,所述的电池和气流引向结构相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气流引向结构包括有整流罩、绕管、翘片、电池框,所述的整流罩内部设有绕管,所述的绕管内部排列有电池框,所述的电池框和绕管连接,所述的绕管两侧均排列有翘片,所述的翘片倾斜焊接在绕管外壁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混合进流结构包括有上段直管、中段斜管、下段横管、一号弹簧、进流机构,所述的下段横管顶部设有中段斜管,所述的中段斜管倾斜设置在下段横管上,所述的中段斜管顶部设有上段直管,所述的上段直管垂直设置在中段斜管上,所述的上段直管和中段斜管以及下段横管三者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上段直管后端设有进流机构,所述的进流机构安装在上段直管后端,所述的进流机构上设有一号弹簧,所述的一号弹簧和进流机构相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进流机构包括有内活动塞、进流罩、从动立板、中心杆、从动架、限位板,所述的进流罩内部设有内活动塞,所述的内活动塞和进流罩采用滑动配合,所述的内活动塞后端设有从动架,所述的从动架上端和内活动塞连接,所述的进流罩下方设有中心杆,所述的中心杆和从动架相焊接,所述的中心杆前端设有从动立板,所述的从动立板和中心杆连接,所述的从动立板下方设有限位板,所述的限位板和从动架下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惠萍,未经陈惠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66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