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座椅凸轮调节式减震装置及其减震方法以及高度调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51105.9 | 申请日: | 2020-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2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俞龙生;李振中;朱伟荣;姜小兵;钱有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龙生汽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0 | 分类号: | B60N2/50;B60N2/52;B60N2/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3115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座椅 凸轮 调节 减震 装置 及其 方法 以及 高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凸轮调节式减震装置及其减震方法以及高度调节方法,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减震装置结构复杂、不能进行高度调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座椅凸轮调节式减震装置包括上框、下框、外剪刀架、内剪刀架、气囊、阻尼器和控制机构;外剪刀架和内剪刀架转动连接,外剪刀架的两端分别与上框和下框连接;内剪刀架的两端分别与上框和下框连接;气囊与下框和内剪刀架连接;阻尼器与外剪刀架和内剪刀架连接;控制机构包括阀体、压舌、凸轮、拉索、弹簧和压舌轴;阀体和压舌轴均固定在内剪刀架上;压舌转动连接在压舌轴上。本发明减震效果好,且能够进行高度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凸轮调节式减震装置及其减震方法以及高度调节方法,主要用于商用车、货车中驾驶座椅的减震及高度调节。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汽车中一个重要的、直接与驾乘人员相关联的部件。汽车座椅的舒适度是汽车座椅设计过程中较为关键的因素。现有的汽车座椅一般都安装有减震装置,以缓解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震动给驾乘人员带来的不舒服感。现有的汽车座椅减震装置一般包括上、下框架和设置在上、下框架之间的减震结构,如公开日为20150624,公开号为CN204415199U的中国专利中公布了一种汽车座椅的减震装置,该发明结构较为复杂,依靠减震弹簧减震,缓冲吸能效果一般。
除此之外,现有的汽车座椅减震装置还存在以下缺点:1、减震装置中的凸轮和阀容易脱开,导致调节失效;2、现有的减震装置一般不具有高度调节功能,工作高度单一,无法满足高度个性化需求,舒适性差;3、少数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减震装置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安装的阀体都是特制的;4、有些减震装置中气囊直接通过开关来人为充放气,充放气的量不容易控制,使用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减震效果好,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的汽车座椅凸轮调节式减震装置及其减震方法以及高度调节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汽车座椅凸轮调节式减震装置包括上框、下框、外剪刀架、内剪刀架、气囊、阻尼器和控制机构;所述外剪刀架和内剪刀架转动连接,外剪刀架的两端分别与上框和下框连接;内剪刀架的两端分别与上框和下框连接;所述气囊与下框和内剪刀架连接;所述阻尼器与外剪刀架和内剪刀架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包括阀体、压舌、凸轮、拉索、弹簧和压舌轴;所述阀体和压舌轴均固定在内剪刀架上;所述压舌转动连接在压舌轴上;所述外剪刀架上设有转轴;所述凸轮转动连接在转轴上;所述弹簧一端安装在转轴上,另一端卡在凸轮上;所述拉索安装在外剪刀架上;所述拉索内设有线索;所述线索一端固定在拉索上,另一端固定在凸轮上;所述压舌位于阀体与凸轮之间,压舌的两面分别与阀体和凸轮相配合。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阀体上设有排气开关和进气开关;所述凸轮的两端分别设有排气工作台和进气工作台;所述压舌上设计有压舌凹槽一、压舌凹槽二、压舌凸台一和压舌凸台二;所述排气开关与压舌凹槽二配合;所述压舌凸台二与排气工作台配合;所述进气开关与压舌凹槽一配合;所述压舌凸台一与进气工作台配合。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阀体还设有用于连接气囊进行充气的气囊接口和用于连接外部气源的进气接口以及用于连接气囊进行放气的排气接口;阀体中的排气开关和进气开关用于控制气囊的充放气。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压舌为扁状弯曲结构,压舌的一面设有压舌凹槽一和压舌凹槽二,另一面设有压舌凸台一和压舌凸台二。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压舌上还设有用于防止排气工作台误触压舌凸台一的压舌平面一以及用于防止进气工作台误触压舌凸台二的压舌平面二;所述压舌平面一和压舌平面二成对角设置,且压舌平面一与压舌凸台一相接,压舌平面二与压舌凸台二相接。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凸轮为扇形;所述排气工作台和进气工作台位于该扇形弧面的两端。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凸轮上还设有拉索槽;所述拉索的线索一端固定在拉索槽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龙生汽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龙生汽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511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