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叉杆全自动焊接系统及生产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46341.1 | 申请日: | 2020-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6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 发明(设计)人: | 吴迪;刘政;杨润刚;王银树;李云鹏;沈玉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中车同力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23/06 | 分类号: | B23P23/06;B23K31/02;B23K37/00;B23K37/04;B24B9/04;B24B41/00;B24B41/02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陈晓敏 |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叉 全自动 焊接 系统 生产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叉杆全自动焊接系统及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点焊装置、输送装置、环焊缝焊接装置及打磨装置;点焊装置及环焊缝焊接装置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变位装置和第二变位装置,第一变位装置和第二变位装置均包括变位架体,变位架体连接有能够摆动的摆臂,摆臂连接有支架,支架安装有夹持机构及托板;还包括用于将杆体从第一变位装置送入输送机构第一搬运装置及用于实现杆体在杆体输送装置、第二变位装置及打磨装置之间的转移第一移动装置,本发明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降低了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叉杆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叉杆全自动焊接系统及生产线。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铁路货车交叉杆是一种支撑装置,由交叉杆杆体和交叉杆端头组成。交叉杆的支撑作用提高了车辆蛇行失稳临界速度,防止在最高运行速度范围内发生蛇行运动,不仅使车辆具有更好的运行平稳性和脱轨安全性,而且使车辆在直线与曲线运行时的轮对冲角减小,可有效减少车轮与钢轨的磨耗。交叉杆还可有效改善转向架斜楔的受力状态,延长减振装置摩擦副的使用寿命,提高转向架减振性能的稳定性。
发明人发现,目前交叉杆的生产基本沿用人工加工为主的传统制造方式,仍然是人工进行上下料、压型、组对、点焊、打磨、探伤。此制造方式虽能生产出交叉杆,但是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并且产品质量基本依靠工人自身的技能水平保证,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批量化、自动化、智能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铁路货车交叉杆全自动焊接系统,能够实现交叉杆的自动焊接,实现了交叉杆生产的规模化、批量化、自动化、智能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叉杆全自动焊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点焊装置、输送装置、环焊缝焊接装置及打磨装置;
点焊装置及环焊缝焊接装置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变位装置和第二变位装置,第一变位装置和第二变位装置均包括变位架体,变位架体连接有能够摆动的摆臂,摆臂连接有支架,支架安装有用于夹持固定端头的夹持机构及用于支撑杆体的托板;
还包括用于将交叉杆从第一变位装置送入输送装置的第一搬运装置及用于实现交叉杆在输送装置、第二变位装置及打磨装置之间转移的第一移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与架体固定连接的固定座,固定座滑动连接有与第一夹持驱动件连接的第一夹持部,第一夹持部设置有夹持驱动机构,夹持驱动机构与第二夹持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一侧的压杆座,压杆座与压杆转动连接,压杆一端与固定在压杆座的第二夹持驱动件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打磨装置包括打磨输送机构,打磨输送机构两侧设置有顶紧机构,顶紧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输送机构上方设有打磨机。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叉杆全自动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型矫直系统、所述的交叉杆全自动焊接系统及探伤下料系统;第一搬运装置能够将压型矫直系统加工完成的杆体送入第一变位装置,还包括第二搬运装置,第二搬运装置能够将杆体由交叉杆全自动焊接系统送入探伤下料系统;
压型矫直系统包括上料装置、压型装置、矫直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杆体在上料装置、压型装置及矫直装置之间移动的第二移动装置;
矫直装置包括矫直机,矫直机的矫直部下方设有穿过矫直机的杆体放置件和杆体移动件,杆体移动件与用于驱动其做竖向运动及水平运动的矫直移动驱动机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中车同力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中车同力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63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