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控氮素浓度并进行水质增氧的生态塘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46016.5 | 申请日: | 2020-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0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崔飞剑;杜宏伟;覃光雄;王龙乐;张宗尧;侯文彪;郭志鹏;黄志伟;李文静;房怀阳;曾凡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28;C02F3/30;C02F3/32;A01K63/04;A01G22/00;A01G22/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余柯薇 |
| 地址: | 51053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控 氮素 浓度 进行 水质 生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控氮素浓度并进行水质增氧的生态塘系统,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浮水植物兼性厌氧区M1、曝气增氧区M2、淹没式生物填料模块增氧区M3、沉水植物充氧区M4四个处理单元。M1中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及浮水植物对养殖肥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有机物等对鱼类养殖有毒物质进行削减。M1处理单元的出水在M2与M3处理单元中好氧微生物进一步降解后,并进行M4处理单元的沉降与沉水植被吸附,最终生态塘出水各项指标满足养殖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具体是涉及一种可调控氮素浓度并进行水质增氧的生态塘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我国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心和扶持力度明显增强,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渔业发展,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当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方式在我国最为普遍,按照传统养殖方法,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排入水体,养殖尾水污染日益严重。水产养殖尾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及污损生物。水产养殖尾水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仅恶化养殖水域环境,而且会导致鱼类、虾蟹类等的爆发性疾病,甚至大面积死亡,养殖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控氮素浓度并进行水质增氧的生态塘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控氮素浓度并进行水质增氧的生态塘系统,通过采用“分级”原则对养鱼肥水进行处理以及增氧,整个生态塘系统分为浮水植物兼性厌氧区M1、曝气增氧区M2、淹没式生物填料模块增氧区M3、沉水植物充氧区M4四级;所述浮水植物兼性厌氧区M1、曝气增氧区M2、淹没式生物填料模块增氧区M3、沉水植物充氧区M4为梯度设计,且浮水植物兼性厌氧区M1、曝气增氧区M2、淹没式生物填料模块增氧区M3、沉水植物充氧区M4的末端均设有生态坝,鱼塘水通过泵站抽送至浮水植物兼性厌氧区M1;沉水植物充氧区M4的生态坝下方通过沟渠连接至鱼塘,生态塘系统具有生态坝、泵站、格栅、曝气机、水生植物、生物填料等构筑物组成,用于实现鱼塘肥水的稳定净化与回用;
所述浮水植物兼性厌氧区M1、沉水植物充氧区M4的底部均按0.25kg/m2铺设生石灰,在生石灰的上层分别再按10-15kg/m2铺设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活性污泥,通过生石灰提高污泥的活性;
所述曝气增氧区M2采用机械增氧曝气和水车曝气以及喷泉曝气三种方式进行混合曝气,混合曝气方式能够快速提高水体中的氧含量;
浮水植物兼性厌氧区M1、沉水植物充氧区M4中的栽种:选用干根系发达且完整的根苗进行栽种,严格执行随起随运随载原则,起苗前1-3天对幼苗进行补水;裸根苗必须当天种植,起苗开始暴露时间不超过8h,增加植物栽种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在雨季时,将进水中含有高浓度氨氮废水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通过兼性厌氧区M1与增氧区M2生态系统对废水进行适当脱毒减害处理后,通过沟渠引流至附近农田进行农田灌溉,但又不影响养鱼肥水中NP肥料养分,将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农田养鱼回用,促进生产效益。
进一步地,在沟渠内种植有植物,包括:H=0.7-0.8m,冠幅为0.4-0.5m的水红勒杜鹃,种植密度为8株/m2、H=0.6-0.7m,冠幅为0.4-0.6m的灰莉球,种植密度为8株/m2、糖蜜草16株/m2、格桑花16株/m2、H=0.3-0.35m,冠幅为 0.2-0.3m的紫花梭鱼草和白花梭鱼草,密度为10株/m2,在秋冬季时应及时对枯萎的植物进行收割和清除,植物养护期为12个月,利用沟渠栽种植物能够进一步对水体进行净化过滤。
进一步地,其根据不同场景其运作方式分别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60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