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驾驶员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误操作的补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3587.3 | 申请日: | 2020-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5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赵本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本博 |
主分类号: | B60K26/02 | 分类号: | B60K26/02;B60T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员 受惊 踩油门 刹车 操作 补救 装置 | ||
1.一种对驾驶员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误操作的补救装置,其特征是:与车体相铰接的支持座(1)引导或容纳导杆(4)下部,位于支持座(1)上的支持弹簧(3)以基础弹力支持于导杆(4)底部,导杆(4)向上滑动受限,但可由此向下滑动、下压并打开接于车体制动系统的刹车开关(2),此基础弹力的大小要保证驾驶员在正常驾驶操作时,通过油门踏板或者说加速踏板直接或间接传递给导杆(4)向下的压力不能够将支持弹簧(3)进一步压缩,但在驾驶员遇紧急情况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时,其踩油门的力量传递给导杆(4),则足够将支持弹簧(3)进一步压缩并打开刹车开关(2),此基础弹力数值需要通过试验确定;上述导杆(4)为长杆状或长筒状,引导或容纳滑动块(6)或滑动杆(7)作上下滑动,滑动块(6)以一侧或滑动杆(7)以顶端与加速踏板铰接,滑动杆(7)下端或滑动块(6)上有止动机构,能在驾驶员遇紧急情况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或者是由于驾驶员不良操作习惯踩油门过快而导致滑动杆(7)或滑动块(6)的下降速度猛然增大时,将来自踩压加速踏板的力传递给导杆(4);本装置安装好后,在踏踩加速踏板至油门到底位置时,滑动杆(7)下端或者滑动块(6)同时到达导杆(4)的底部,加速踏板还有余量继续下压至刹车开关(2)被打开,即满足以下关系:加速踏板全行程=油门行程+从支持弹簧(3)被进一步压缩到刹车开关(2)被打开的行程;铰接于油门踏板的油门开关控制杆件接有弹簧片或压缩弹簧,以保证其在油门到底即供油或电达到最大时还有向下活动余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驾驶员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误操作的补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杆(4)为一立面壁上有齿条(5)的长杆状,或者是上端开口、内壁上有齿条(5)的长筒状,引导或容纳滑动块(6)或滑动杆(7)上下滑动,滑动快(6)以侧面或滑动杆(7)以顶端与加速踏板铰接;所述滑动杆(7)的下端或所述滑动快(6)上的止动机构为:止动块(8)一端与滑动杆(7)或滑动块(6)相铰接、另一端有齿牙可与导杆(4)上的齿条(5)相啮合,止动块(8)被位于其上方的限位块阻挡、或其铰轴到其齿牙牙顶距离大于其铰轴到齿条(5)的齿根线的距离;位于止动块(8)下方的限位块(9)对止动块(8)支持以确保其齿牙不远离齿条(5),在止动块(8)自身重力或磁力或小弹簧(10)对其的作用力下,止动块齿牙与齿条(5)分离是常态,磁力或小弹簧(10)对止动块(8)的作用力的大小要确保在安装好本装置产品后,驾驶员进行正常驾驶操作时,止动块(8)始终贴靠于限位块(9),并且能在驾驶员遇紧急情况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或者由于驾驶员不良操作习惯踩油门过快、导致滑动杆(7)或滑动块(6)下降速度猛然增大时,止动块(8)会因惯性离开限位块(9)并使得其齿牙与齿条(5)相啮合,此磁力或弹力的数值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驾驶员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误操作的补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杆(4)是内部装有油介质的密封长筒形,其上端有油封圈,可让滑动杆(7)在其内上下滑动,所述滑动杆(7)上端与加速踏板铰接,下端的止动机构为有条件止回阀结构,与导杆(4)内壁结合严密并可在导杆(4)内上下滑动,阀瓣(13)在重力或弹簧力或磁力或是几种力的合力的作用下保持着向下打开状态是常态,打开着的阀瓣在导杆筒底的投影面积为导杆筒底面积的1/4~3/4;上述几种力或合力能确保在安装好本装置后,驾驶人员在进行正常操作压踩加速踏板时,滑动杆(7)可以随加速踏板上下自由滑动、即阀瓣(13)始终处于打开着的状态,并且能在驾驶人员遇紧急情况受惊猛踩油门当刹车或者是由于驾驶员不良操作习惯踩压油门踏板过快时,滑动杆(7)下降速度猛然增大,阀瓣(13)受油介质冲击力因超过上述几种力或其合力的承受范围而闭合,上述弹簧力或磁力大小的数值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本博,未经赵本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358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