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刚石绳锯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42990.4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8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庄锡招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利器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D1/08 | 分类号: | B28D1/08;B28D1/12;B28D7/00;B24B27/06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谢世玉 |
地址: | 3621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刚石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金刚石绳锯,其中,包括第一钢丝,第二钢丝以及若干个第一串珠,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相互平行设置,第一串珠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连接,第一串珠包括套设在第一钢丝上的第一磨头,套设在第二钢丝上的第二磨头,以及与第一磨头和第二磨头垂直设置的第三磨头,第三磨头的两端与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连接,相邻的第三磨头与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之间形成嵌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绳锯通过两根钢丝来串接串珠和磨头,提高绳锯的整体结构强度,并且第一串珠通过第一磨头,第二磨头和第三磨头之间紧密配合一起对石材进行切割,增加绳锯的切割切割面积和切割强度,从而提升绳锯切割质量和切割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绳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金刚石绳锯。
背景技术
绳锯是针对矿山、荒料、弧形板、大板石材、厚混凝土、不规则的混凝土钢筋,桥梁马路等切割拆除工具。通常绳锯与飞轮配合,通过转动的飞轮带动绳锯转动来对石材进行切割。
现有的绳锯大多为单链条式,在一根钢丝上套设有多个金刚石磨头。然而单链条式的绳锯上只有一条钢丝连接磨头,结构强度较低,并且钢丝上磨头的数量较少且间距较大,导致绳锯的切割强度较低,从而影响石材的切割质量。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刚石绳锯,增强绳锯的结构强度,使绳锯上的串珠更加紧密,提高绳锯的切割强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金刚石绳锯,其中,包括第一钢丝,第二钢丝以及若干个第一串珠,所述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串珠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连接,所述第一串珠包括套设在第一钢丝上的第一磨头,套设在第二钢丝上的第二磨头,以及与第一磨头和第二磨头垂直设置的第三磨头,所述第三磨头的两端与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磨头与第一钢丝和第二钢丝之间形成嵌槽。
进一步的,第一串珠还包括左分体和右分体,所述第一磨头设在左分体上,所述第二磨头设在右分体上,所述左分体与第一钢丝连接,所述右分体与第二钢丝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左分体包括第一管部,以及垂直连接在第一管部两端的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磨头套设在第一管部上,所述第一管部设有供第一钢丝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部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部的端部还具有第一连接套管,所述第一连接套管与第二管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套管套设在第一管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之间采用橡胶片热压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右分体包括第三管部,以及垂直连接在第三管部两端的第四管部,所述第二磨头套设在第三管部上,所述第三管部设有供第二钢丝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四管部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管部的端部还具有第二连接套管,所述第二连接套管与第四管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管套设在第三管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管部和第四管部之间采用橡胶片热压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磨头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管部和所述第四管部分别由第一穿孔的两端插入连接,所述第三磨头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磨头的外圆周面和第二磨头的外圆周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磨头与第二管部和第四管部之间采用橡胶片热压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串珠之间的第二串珠,所述第二串珠包括套设在第一钢丝上的第四磨头以及套设在第二钢丝上的第五磨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磨头与第一钢丝通过橡胶片热压连接;所述第五磨头与第二钢丝通过橡胶片热压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利器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利器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29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切割金刚石串珠
- 下一篇:一种绞吸疏浚辅助决策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