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42071.7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11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叶;杨振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叶 |
主分类号: | A61K49/18 | 分类号: | A61K49/18;A61K49/14;A61K4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0125 | 代理人: | 李智祥 |
地址: | 272501 山东省济宁市汶***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肝脏 状态 检测 磁共振 分子 显像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为具备特异性靶向肝星状细胞功能的磁共振‑荧光双模态纳米粒子显像剂,其由经过牛血清白蛋白修饰的Fe3O4纳米粒子和CdTe量子点复合后,再对复合纳米粒子进行RGD多肽修饰处理制备而成。所述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具备优异的磁共振显像和荧光成像双模态功能,且分散性能良好,在体内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同时,还具备特异性靶向肝星状细胞的功能,能够很好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肝星状细胞作为肝脏合成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群,不仅能分泌蛋白多糖、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还能合成一定量的胶原酶以维持正常的基底膜结构,并且还能通过其突起的收缩参与肝窦的微循环调节。慢性肝损伤包括病毒性肝炎感染、酒精滥用、脂肪性肝炎等均可引起肝脏炎性反应并延缓肝脏的伤口愈合过程,进而导致肝纤维化,其特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积累和纤维瘢痕形成。肝损伤导致的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增殖及转化是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慢性肝损伤中的纤维化程度进行精确评估和分期是判断疾病病情和选择合适治疗策略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肝活检仍然是肝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但是这种侵入式的检测方式经常伴随疼痛和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发展非侵入式的检测肝纤维化程度的方法十分必要。
申请号为CN202010108064.9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可以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星状细胞靶向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将AKT抑制剂及视黄醇分子耦联到磷化铁载体上,利用磷化铁的磁共振显像性及视黄醇分子对肝星状细胞的主动靶向功能,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及磁共振显像。但是,该磁共振分子显像剂的显像功能有限,且显像模式单一,靶向功能有限,并不能很大程度上精确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
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副作用、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医学领域,其与抗体或细胞相结合后可在细胞分离、磁共振成像造影剂、靶向药物载体等多个领域应用。
申请号为CN202010369493.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磁共振/荧光双模态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为以超顺磁纳米氧化铁SPIONs为核心,在SPIONs表面修饰近红外荧光分子Cy7、以及靶向多肽和/或其反式镜像结构作为配体构建能够靶向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磁共振/荧光双模态纳米探针。但是,该纳米探针的生物相容性能和分散性能不佳,且主要适用于获取脑部肿瘤的解剖结构信息,对肝星状细胞没有靶向性,并没有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功能。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其为具备特异性靶向肝星状细胞功能的磁共振-荧光双模态纳米粒子显像剂,其由经过牛血清白蛋白修饰的Fe3O4纳米粒子和CdTe量子点复合形成Fe3O4-CdTe纳米颗粒后,再对所述Fe3O4-CdTe纳米颗粒进行RGD多肽修饰接枝处理制备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的粒径小于10nm。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肝脏状态检测用磁共振分子显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叶,未经刘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20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