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试井图版生成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37453.0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6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孔杰;孙虎;张冕;兰建平;池晓明;欧阳伟平;刘欢;李杉杉;杨博;张云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7 | 分类号: | E21B43/27;E21B49/0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姬晓莹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段 压裂大 斜度 气井 图版 生成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试井图版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所在气藏的顶底封闭外侧无限大三重介质储层物理模型并确定模型参数,所述的大斜度气井所在气藏的顶底封闭外侧无限大三重介质储层物理模型包括溶洞介质、裂缝介质和孔隙基质介质,所述的裂缝包括天然裂缝和分段压裂产生的垂直裂缝,所述垂直裂缝与大斜度井形成正交,所述的模型参数包括溶洞介质参数、裂缝介质参数、孔隙基质介质参数和气体参数;
S2、根据S1中所建立的物理模型,假设仅有天然裂缝与大斜度井筒连通,由各向异性的无限大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瞬时点源的动态平衡理论,得到其连续点源模型及模型解;
S3、根据S2中顶底封闭外侧无限大三重介质气藏连续点源解,假设每条垂直裂缝均为部分压开裂缝且裂缝段间距均相等,通过沿部分压开裂缝面的垂向进行积分,得到不同侧向外边界条件下的部分压开裂缝垂向线源模型及模型解;
S4、根据S3得到的部分压开裂缝垂向线源解,沿裂缝长度方向将其离散成若干个单元,求解部分压开裂缝的压力响应解,得到部分压开裂缝的面源模型及模型解;
S5、根据势的叠加原理,将S4中的第一条至最后一条部分压开裂缝的压力响应解进行依次叠加,得到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压力响应模型及模型解;
S6、当分段压裂大斜度井以定产量生产时,根据S5得到的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压力响应解,得到无限大侧向边界下的无限导流分段压裂大斜度井井底压力响应及各离散单元的流量分布情况,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计算得到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实空间的试井曲线图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试井图版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溶洞介质参数包括:溶洞系统拟压力、溶洞储容比、溶洞-天然裂缝窜流系数;
所述的裂缝介质参数包括:天然裂缝系统拟压力、天然裂缝储容比、天然裂缝系统垂直方向渗透率、天然裂缝系统水平方向渗透率、天然裂缝系统压力、沿斜井井筒方向上的垂直裂缝间距、第一条垂直裂缝的中点至底面封闭边界的距离、垂直裂缝高度;
所述的孔隙基质介质参数包括:基质系统拟压力、基质储容比、温度、基质-天然裂缝窜流系数;
所述的气体参数包括:天然气粘度、压缩因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试井图版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以下步骤:
S21、根据以瞬时点源为中心的无线小球面上的流入量等于从瞬时点源处的瞬时采出量,经过Laplace变换并结合无限大外边界条件和拉式空间下的综合渗流微分方程,得到单位源强度方程组;
S22、求解S21中方程组得到单位源强度所引起的拟压力差响应;
S23、对S22中瞬时点源解先进行Laplace逆变换,后做褶积处理,然后进行Laplace变换得到拉式空间下的无限大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中的连续点源所引起的拟压力响应;
S24、结合顶底边界条件,根据镜像反映和叠加原理,结合泊松求和公式,对S23中的结果进行变换得到顶底封闭外侧无限大三重介质气藏连续点源模型及模型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一种分段压裂大斜度气井试井图版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顶底封闭外侧无限大三重介质气藏连续点源模型为:
其中:psc为标况下的大气压力,MPa;T为储层温度,K;为点源流量,m3/d;Lref为参考长度,m;kf为裂缝渗透率,m2;Tsc为标况下的大气温度,K;s为拉普拉斯变量,无量纲;hD为有效厚度无因次变量,无量纲;K0为第二类零阶修正Bessel函数;xD为x方向坐标无因次变量,无量纲;yD为y方向坐标无因次变量,无量纲;zD为z方向坐标无因次变量,无量纲;xwD为连续点源x方向坐标无因次变量,无量纲;ywD--连续点源y方向坐标无因次变量,无量纲;zwD为连续点源z方向坐标无因次变量,无量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745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及其基于指纹识别的启动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包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