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炸马铃薯片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29553.9 | 申请日: | 2020-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0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义;黄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黔福园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19/18 | 分类号: | A23L19/18;A23L5/10;A23L27/10;A23L27/40;A23L27/22;A23L33/00;A23L33/10 |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2 | 代理人: | 石文义 |
| 地址: | 561007 贵州省安顺市西***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炸 马铃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炸马铃薯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原料的选择、清洗去皮、切分成型、漂洗、沥干、油炸、调味和冷却及包装步骤。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的油炸马铃薯片,利用辣椒、花椒、食盐、味精和香辛料配制而得的五香麻辣粉与经过低温油炸所得的薯片,经拌匀后所得油炸马铃薯片,可以使油炸的薯片营养成分保留全,褐变少,口感酥脆鲜香,具有麻辣感,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而且辣味适中的马铃薯片产品,并且其原料简单,加工操作方便,是一种老少皆宜,经济实惠的绿色健康的营养食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炸马铃薯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又称土豆,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全球公认的全营养食品,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可消化成分高,易被人体吸收,其品质与动物蛋白相近,含有多种氨基酸,同时,马铃薯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目前,我国马铃薯主要用于鲜食,或有一部分用于加工淀粉或薯条及薯片等休闲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各项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追求食品的多元化,更注重美味与安全的多重属性。由于马铃薯具有营养价值高的特点,而且还有较广泛的药用价值。我国中医学认为,马铃薯有和胃、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还具有解毒和消炎的功效。薯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品,可用于正餐食用,也可以用作小孩的零食食用,由于其味道独特,非常受到大人及小孩的喜欢,每年的消耗量也非常大。但是现有的薯片一般都是采用高温油炸得到,油炸温度达200℃左右,采用高温油炸所得到的马铃薯片,不仅口感硬脆,而且营养流失比较严重,通过高温油炸,在油炸过程中还容易产生煳味,如果经常食用,不利于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口感酥脆鲜香、色泽呈金黄色、营养丰富,而且辣味适中的马铃薯片,还能为人们的食品健康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丰富食品种类,方便携带,具体地说是一种油炸马铃薯片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炸马铃薯片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的选择;选择形状完整、大小均一,无虫蛀、腐烂、霉变和冻伤的马铃薯作为原料;
(2)清洗去皮:将选择的马铃薯用清水清洗,以除去其表面的泥沙及污物;然后采用碱液去皮法,要求除尽外皮,保持去皮后薯块表面光洁,无虫眼,防止去皮过度;
(3)切分成型;将经过清洗去皮后的薯块采用机械切片将薯块切成厚度为0.8~1.2mm的圆形薄片状或条丝状的马铃薯片;
(4)漂洗:将切好的马铃薯片投入容器中,采用清水漂洗,漂洗时间为8~12min,通过漂洗,利用清水以便去除其表面的淀粉;
(5)沥干:将经过漂洗后的马铃薯片从容器中取出,放入沥网上沥干水分,沥干时间为4~6min;
(6)油炸:使用纯菜籽油,利用电炸锅进行油炸,先通过电炸锅烧制菜籽油,即加热锅内菜籽油的油温至200~250℃,保持1~3min,然后在将锅内菜籽油的油温降低至125~135℃,此时倒入沥干后的马铃薯,炸制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使锅内马铃薯炸制呈金黄色,具有酥脆感时,捞出马铃薯片;
(7)调味;对捞出的马铃薯片撒上调味料,混合均匀即可,所述调味料的加入量与炸好的马铃薯片重量比为20~30:500,所述调味料包括有辣椒、花椒、食盐、味精和香辛料,所述辣椒、花椒、食盐、味精和香辛料的重量比为450~550:45~55:90~110:80~100:45~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黔福园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黔福园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95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