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用可视化监控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29228.2 | 申请日: | 202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02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易鸣;张灵芝;王向东;唐汇一;何杨;胡志刚;穆利智;谢宇;韩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盛君梅 |
地址: | 412000 湖南省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供电 系统故障 可视化 监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用可视化监控仪,其结构包括底座、驱动结构、机箱、车架、监控箱,车架竖直安装于底座上端,驱动结构嵌入安装于车架内侧,机箱水平安装于底座之间,监控箱竖直固定于底座上方前端,驱动结构包括安装盘、驱动轴、固定架、适应轮,安装盘安装于固定架内侧,驱动轴嵌入安装于安装盘内侧并且采用铰链连接,本发明在驱动轴之间设置了适应轮,使其可在接触网定位点处的承力索上端进行移动的同时,与上端绝缘子串进行接触并在上端进行移动,以此来保证工作时的连续性,实现对接触网的连续可视化监测;在活动架内侧设置了环绕结构,使活动更加的顺畅,减少了位置的调节,保证了检测工作的连续性,进而保持对接触网的连续可视化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用可视化监控仪。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主要是在特定的轨道上进行行驶的交通工具,其中包括了常规的铁路交通,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目前铁路采用供电运行,其主要架设于铁路上端,在接触网出现问题时,则需要用到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用可视化监控仪,来对线路进行排查,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在对接触网进行移动检测时,设备需要在接触网两侧的承力索上进行移动,而承力索之间设有凸出的绝缘子串,使其在承力索上进行进行移动时受到绝缘子串的阻挡,而需要再次调节位置来进行移动,影响检测工作的连续性。
以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用可视化监控仪,对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用可视化监控仪,以解决现有技术由于在对接触网进行移动检测时,设备需要在接触网两侧的承力索上进行移动,而承力索之间设有凸出的绝缘子串,使其在承力索上进行进行移动时受到绝缘子串的阻挡,而需要再次调节位置来进行移动,影响检测工作的连续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用可视化监控仪,其结构包括底座、驱动结构、机箱、车架、监控箱,所述车架竖直安装于底座上端并且通过螺栓固定,所述驱动结构嵌入安装于车架内侧并且采用铰链连接,所述机箱水平安装于底座之间并且采用机械连接,所述监控箱竖直固定于底座上方前端并且下端相焊接;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安装盘、驱动轴、固定架、适应轮,所述安装盘安装于固定架内侧并且采用机械连接,所述驱动轴嵌入安装于安装盘内侧并且采用铰链连接,所述适应轮环绕于安装盘外侧并且之间固定有固定架。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适应轮包括内框、限位板、活动杆、弹簧、适应板,所述活动杆贯穿于内框内侧并且采用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板安装于活动杆内侧并且相焊接,所述弹簧套设于活动杆外侧并且抵在内框与适应板之间,所述适应板固定于活动杆外侧并且相焊接,所述适应板与活动杆相配对均匀分布于内框外侧形成环状。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适应板包括活动架、活动结构、环绕结构、接触口,所述活动架安装于活动结构外侧并且相焊接,所述环绕结构嵌入安装于活动架内侧底端并且与活动结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接触口设于环绕结构上方中端并且为一体化结构。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活动架包括活动环、弧板、外沿板、内嵌槽、凸块,所述弧板安装于活动环外侧并且相焊接,所述活动环套设于活动结构外侧并且采用固定连接,所述外沿板内侧固定于弧板外侧上端并且相焊接,所述内嵌槽凹陷于外沿板内侧并且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凸块均匀设于外沿板外侧上端并且间隔于内嵌槽。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活动结构包括固定框、活动槽、复位弹簧、转动板,所述活动槽嵌入安装于固定框内侧并且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复位弹簧设于固定框内侧并且抵在固定框与转动板之间,所述转动板嵌入安装于固定框内侧并且与活动槽采用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92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