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17807.5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0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姚再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百菱线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H01M50/5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王前程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动力 线束压接 端子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提供一种自动进行线束压接端子作业、有效压紧端子接口与电池动力线束配合的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提供了这样一种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包括:底座,底座顶部对称设置有支撑板;台架,底座顶部一侧设置有台架;间歇链式中转机构,两个支撑板顶部和台架顶部之间设置有间歇链式中转机构;供料机构,底座顶部和台架顶部之间设置有供料机构;压紧机构,台架顶部设置有压紧机构。工作人员将端子放入落料箱,启动伺服电机,从而实现异型板间歇移动和端子间歇下料,工作人员将电池动力线束插入端子接口内,压块压紧端子接口与电池动力线束配合,从而实现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
背景技术
端子是蓄电池与外部导体连接的部件,现今端子逐渐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传递电信号和导电方面起到了连接作用,减少了工作量和生产成本的消耗,给生产和使用带来了诸多便利,避免了许多的麻烦。从而达到简化产品结构、节约制造成本的目的。
现有的电子元器件生产行业内,有一种端子需要与电池动力线束连接以传递电信号,在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常采用手工操作进行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工作人员需要从收集箱内取下一个端子,手持一根线束插入端子接口内,用专用的线束端子接口钳夹紧接口外壁与端子配合,从而完成一个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手工操作进行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花费时间较长,线束与接口可能未完整配合,导致端子质量下降。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自动进行线束压接端子作业、有效压紧端子接口与电池动力线束配合的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手工操作进行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花费时间较长,线束与接口可能未完整配合,导致端子质量下降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进行线束压接端子作业、有效压紧端子接口与电池动力线束配合的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动力线束压接端子装置,包括:底座,底座顶部对称设置有支撑板;台架,底座顶部一侧设置有台架;间歇链式中转机构,两个支撑板顶部和台架顶部之间设置有间歇链式中转机构;供料机构,底座顶部和台架顶部之间设置有供料机构;压紧机构,台架顶部设置有压紧机构。
进一步地,间歇链式中转机构包括:第一侧板,一个支撑板顶部设置有第一侧板;第一转轴,第一侧板上转动式设置有四个第一转轴;链轮,第一转轴上设置有链轮;链条,四个链轮之间设置有链条;伺服电机,台架顶部靠近第一侧板一侧设置有伺服电机;第一皮带轮组件,伺服电机输出轴与相近第一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一皮带轮组件;移动块,链条上设置有两个移动块;第二侧板,远离链轮的支撑板顶部设置有第二侧板,第二侧板上开有回形滑槽;异型板,第二侧板上回形滑槽内滑动式设置有两块异型板;矩形环,异型板一侧设置有矩形环,矩形环与相近的移动块滑动式配合;托板,第二侧板下侧设置有托板,异型板与托板滑动式配合;L型板,第二侧板上设置有L型板;楔形块,L型板上滑动式设置有楔形块;弹性件,楔形块与L型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进一步地,供料机构包括:固定座,底座顶部远离台架一侧设置有固定座;落料箱,固定座顶部设置有落料箱;安装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顶部之间设置有安装板;第一轴承座,安装板底部设置有两个第一轴承座;第二转轴,两个第一轴承座之间设置有第二转轴;凹槽凸轮,第二转轴上设置有凹槽凸轮;挡板,落料箱下侧滑动式设置有挡板;拉杆,挡板靠近伺服电机一侧设置有拉杆,拉杆与凹槽凸轮滑动式配合;第二轴承座,台架顶部一侧设置有第二轴承座;第三转轴,第二轴承座上设置有第三转轴;第二皮带轮组件,第三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二皮带轮组件;蜗轮,第三转轴上设置有蜗轮;第三轴承座,台架顶部靠近第二轴承座一侧设置有第三轴承座;第四转轴,第三轴承座上设置有第四转轴;蜗杆,第四转轴上设置有蜗杆,蜗杆与蜗轮啮合;锥齿轮,第四转轴与伺服电机输出轴上均设置有锥齿轮,两个锥齿轮相互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百菱线束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百菱线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78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